电池回收行业逐步规范,未来或向业务协同发展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2-05-16 10:05:23
热度:47
电池回收行业逐步规范,未来或向业务协同发展2021年12月23号,工信部发布第三批《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加上此前公布的第一第二批企业,目前具备电
2021年12月23号,工信部发布第三批《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加上此前公布的第一第二批企业,目前具备电池回收国家资质的企业共45家(下称白名单企业)。这45家企业分布在新能源电池行业的上中下游,除了专门从事电池回收利用的第三方企业外,还有来自原材料供应商、电池制造厂商、整车厂商等企业集团的产业延伸。
电池回收行业前景吸引大量企业。
电池回收一年入行企业超数年总和。根据有关企业工商数据显示,近三年从事动力电池回收的企业的注册量跳跃式增长。2017年到2019年之间此类企业每年的注册量在1000家左右,但2020年一年新增企业就超过了前三年注册量的总和,更令人惊讶的是,2021年,从事动力电池回收的企业的注册量达到了24000多家,是2020年的6倍之多。企业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般涌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是有原因的。
图一: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及增长速率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广阔,各个企业蓄势待发。2015年是新能源汽车销售元年,从那时起,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不断上涨,相应的,装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经过4-5年的使用,也迎来了退役时刻。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2025年累计退役量将达78万吨。面对不断增长的废旧电池退役量,行业内企业纷纷投资扩大回收产能。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规模以上的电池回收投资及扩建项目有10余项,其投资总规模接近13.5亿元。
图二:2021年部分电池回收企业投资情况
国家鼓励企业布局行业末端,上下游企业陆续布局电池回收
电池回收政策助力产业链协同合作。工信部2016年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并于2019年进行了修订,完善了相关定义,提出更详细规范的要求。例如将企业资质从综合利用划分为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提出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的原则,以及规定金属回收率的下限等。随后几年,工信部等政府机构陆续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多项动力电池回收政策文件,在部分政策中鼓励新能源汽车生产、动力蓄电池生产等企业参与回收服务网点及梯次利用相关业务的建设和运营。
图三:动力电池回收相关政策
白名单内的企业呈现产业延伸趋势。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空间的两大助力下,不少企业都开始布局电池回收。在白名单企业中,有约60%的企业为新能源电池行业中的企业延伸布局,拓展电池回收的企业包括电池生产商、整车厂商、电极材料供应商等。
行业内企业布局电池回收,产生业务协同效果
根据统计显示,有26家企业集团基于自身业务对电池回收进行业务拓展,从事电极材料供应的企业集团最多,多达13家。另外还有从事电池管理技术的公司以及业务涉及家电、电子元件等综合性业务集团。各类型企业集团延伸布局电池回收行业时,会优先考虑相关资质对自身业务的协同效果大小,可谓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电池生产商、整车厂商更偏爱梯次利用。从上图可以看出,白名单企业中有5家企业为电池生产商布局企业,5家企业属于整车厂商产业延伸企业,具备梯次利用资质的企业有7家。技术优势是主要原因,对于电池生产商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生产出来的电池,在拆解、余能检测等处理环节中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更高效地生产出梯次利用电池;于整车厂商而言,能够掌握动力电池使用阶段的各项数据,将有助于对其退役后的检测与筛选。
国轩高科与中国铁塔、皖能股份等企业合作布局电力储能领域,实现电池梯级应用,与电池共享平台、换电平台等品牌客户合作,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北汽蓝谷通过与国网电动汽车公司、法国电力等企业合作,依托旗下换电站运营,在西藏、常州等地投放梯次储能产品。宁德时代通过旗下公司邦普循环打造了上下游电池产业链循环体系,通过对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实现电池和原材料循环利用。
电极材料供应集团更偏向布局再生利用。与电池、整车厂商不同,13家以供应电池原材料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在布局电池回收时有7家申报资质为再生利用。钴、镍、锂是制造动力电池所需的关键资源,我国产量有限、获取高度依赖进口,华友钴业等材料供应商需不断在刚果(金)等国外地区强化相应资源布局,保障原材料供给。从事废旧电池再生利用,企业能多一条获取原材料的途径,缓解原材料产能不足以及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压力,降低进口金属资源的依赖,有利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企业如中伟股份,以前驱体材料制造+新能源材料循环回收双轮驱动模式,提升产业协同性、保障原材料供应安全性;天赐材料通过设立天赐资源循环公司开展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循环利用,增加低碳基本原材料的供给,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华友钴业通过旗下两家白名单企业,与多家知名电池企业形成以废料换材料的战略合作模式,与多家国内外整车企业达成退役电池回收再生合作,奠定原料基础。
布局电池回收形成业务协同效应,有助于改善回收企业的盈利能力,在未来能够收获丰厚的回报。更多有实力有资质的企业进入电池回收行业中,也有利于行业规范化发展,形成健康有序的竞争局面。
原标题:电池回收行业逐步规范,未来或向业务协同发展
电池回收行业前景吸引大量企业。
电池回收一年入行企业超数年总和。根据有关企业工商数据显示,近三年从事动力电池回收的企业的注册量跳跃式增长。2017年到2019年之间此类企业每年的注册量在1000家左右,但2020年一年新增企业就超过了前三年注册量的总和,更令人惊讶的是,2021年,从事动力电池回收的企业的注册量达到了24000多家,是2020年的6倍之多。企业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般涌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是有原因的。
图一: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及增长速率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广阔,各个企业蓄势待发。2015年是新能源汽车销售元年,从那时起,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不断上涨,相应的,装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经过4-5年的使用,也迎来了退役时刻。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2025年累计退役量将达78万吨。面对不断增长的废旧电池退役量,行业内企业纷纷投资扩大回收产能。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规模以上的电池回收投资及扩建项目有10余项,其投资总规模接近13.5亿元。
图二:2021年部分电池回收企业投资情况
国家鼓励企业布局行业末端,上下游企业陆续布局电池回收
电池回收政策助力产业链协同合作。工信部2016年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并于2019年进行了修订,完善了相关定义,提出更详细规范的要求。例如将企业资质从综合利用划分为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提出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的原则,以及规定金属回收率的下限等。随后几年,工信部等政府机构陆续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多项动力电池回收政策文件,在部分政策中鼓励新能源汽车生产、动力蓄电池生产等企业参与回收服务网点及梯次利用相关业务的建设和运营。
图三:动力电池回收相关政策
白名单内的企业呈现产业延伸趋势。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空间的两大助力下,不少企业都开始布局电池回收。在白名单企业中,有约60%的企业为新能源电池行业中的企业延伸布局,拓展电池回收的企业包括电池生产商、整车厂商、电极材料供应商等。
行业内企业布局电池回收,产生业务协同效果
根据统计显示,有26家企业集团基于自身业务对电池回收进行业务拓展,从事电极材料供应的企业集团最多,多达13家。另外还有从事电池管理技术的公司以及业务涉及家电、电子元件等综合性业务集团。各类型企业集团延伸布局电池回收行业时,会优先考虑相关资质对自身业务的协同效果大小,可谓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电池生产商、整车厂商更偏爱梯次利用。从上图可以看出,白名单企业中有5家企业为电池生产商布局企业,5家企业属于整车厂商产业延伸企业,具备梯次利用资质的企业有7家。技术优势是主要原因,对于电池生产商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生产出来的电池,在拆解、余能检测等处理环节中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更高效地生产出梯次利用电池;于整车厂商而言,能够掌握动力电池使用阶段的各项数据,将有助于对其退役后的检测与筛选。
国轩高科与中国铁塔、皖能股份等企业合作布局电力储能领域,实现电池梯级应用,与电池共享平台、换电平台等品牌客户合作,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北汽蓝谷通过与国网电动汽车公司、法国电力等企业合作,依托旗下换电站运营,在西藏、常州等地投放梯次储能产品。宁德时代通过旗下公司邦普循环打造了上下游电池产业链循环体系,通过对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实现电池和原材料循环利用。
电极材料供应集团更偏向布局再生利用。与电池、整车厂商不同,13家以供应电池原材料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在布局电池回收时有7家申报资质为再生利用。钴、镍、锂是制造动力电池所需的关键资源,我国产量有限、获取高度依赖进口,华友钴业等材料供应商需不断在刚果(金)等国外地区强化相应资源布局,保障原材料供给。从事废旧电池再生利用,企业能多一条获取原材料的途径,缓解原材料产能不足以及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压力,降低进口金属资源的依赖,有利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企业如中伟股份,以前驱体材料制造+新能源材料循环回收双轮驱动模式,提升产业协同性、保障原材料供应安全性;天赐材料通过设立天赐资源循环公司开展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循环利用,增加低碳基本原材料的供给,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华友钴业通过旗下两家白名单企业,与多家知名电池企业形成以废料换材料的战略合作模式,与多家国内外整车企业达成退役电池回收再生合作,奠定原料基础。
布局电池回收形成业务协同效应,有助于改善回收企业的盈利能力,在未来能够收获丰厚的回报。更多有实力有资质的企业进入电池回收行业中,也有利于行业规范化发展,形成健康有序的竞争局面。
原标题:电池回收行业逐步规范,未来或向业务协同发展
上一篇:四川黄河干流首个生态护岸工程开工
-
《免征车辆购置税的 目录(第五十四批)》发布2022-05-13
-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22年第4批)》发布2022-05-13
-
《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节约能源 使用 目录(第三十八批)》发布2022-05-13
-
以铁代铂金!科学家发明低成本氢燃料电池2022-05-13
-
废旧铅酸蓄电池地下产业链利益何在?2022-05-11
-
IIGF观点|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现状及绿色保险应用展望2022-05-06
-
太阳能电池生产废水处理运行实践2022-04-27
-
燃料电池、氢走廊、供氢管网、氢能联盟,江浙沪皖如此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先机!2022-04-27
-
成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重点,新能源汽车下乡能再助车企力挽狂澜吗?2022-04-26
-
中韩动力电池巨头为何争相布局印尼?2022-04-21
-
动力电池回收势在必行,千亿回收市场“开战”在即2022-04-02
-
胡润富豪榜:曾毓群进前三,比亚迪王传福前进19位!新能源汽车势力表现亮眼!2022-04-01
-
比亚迪发力混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来袭……从2022年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能探测到哪些市场风向?2022-03-28
-
房企碧桂园跨界投资钠电池,新能源汽车将不再是锂电池的“天下”?2022-03-22
-
废铅蓄电池没法带票收购怎么办?202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