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企业苦应收账款久矣
环境企业苦应收账款久矣 ◆本报记者 班健【讯】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把清欠列入今年审计和国务院大督查的重点,严肃查处变相拖欠行为。会议要求,在5月底前全面排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
◆本报记者 班健
【讯】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把清欠列入今年审计和国务院大督查的重点,严肃查处变相拖欠行为。会议要求,在5月底前全面排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拖欠的中小企业账款,无分歧欠款发现一起清偿一起,确有支付困难的6月底前明确还款计划。
国务院高度重视企业账款拖欠问题,多次开展清欠专项行动。环保行业是账款拖欠的“重灾区”,且呈现高金额、长周期拖欠。
“双碳”战略下,面对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需求,环保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需要全面融入绿色发展大局。但在新目标下,类似于账款拖欠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也需各方携手共同推动解决,本报记者就此对话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
1.企业被拖欠服务费问题长期存在
一旦企业运营受阻,会对环境基础设施的长期达标运营产生影响,增大环境公共安全风险
中国环境报: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很多行业面临困难,在这种经济形势下,环境企业被拖欠服务费的老问题尤为突出。这个问题不光影响企业自身,对环境基础设施长期稳定运行也是挑战。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马辉:环境企业服务对象大致分为两类。在市政领域,环境企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以及国资央企等。现在越来越多环境项目涉及流域治理、村镇治理等,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这些项目回报模式尚未清晰,支付难度进一步加大。而且国企央企大举进入后,其主导的环境项目日益增多,传统环境企业服务界面进一步后移。这两年疫情等原因也进一步拖慢了回款进度。
工业领域环境企业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工业园区和大型工业企业等。近年来,工业园区及工业企业受经济大环境影响,自身面临转型变革,成本上扬、需求收缩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对后端服务费支付也产生较大影响。
基于环保的半公益属性,环境企业经营本就处于微利状态,被拖欠服务费会造成应付账款高企,企业现金流承压,财务负担沉重,特别是在国际国内经济放缓、疫情持续影响的当下,环境企业面临项目实施和拓展受阻,经营下行压力增大等多重挑战,拖欠服务费无疑进一步增大企业压力,而一旦企业运营受阻,会对环境基础设施的长期达标运营产生影响,增大环境公共安全风险。
为给民营经济纾困,2018年以来,国家多次部署,集中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环境商会也于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经过调研形成《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水务服务费用支付的提案》。提案通过工商联报送全国政协,建言加快地方政府解决环境服务费用拖欠问题。国家自上而下的集中清缴工作成效显著。
拖欠问题成因复杂,很多与体制机制的深层次矛盾有关,需要从制度上加以解决。建议建立长效、常态化沟通机制,建立更加平等、规范的市场主体关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压实地方属地和部门监管责任,加强政府履约能力,提高政府和国资企业的信用。与此同时,创新投融资模式,形成多元化、市场化回报机制,增强环境项目造血能力,减轻财政压力带来的付费风险。
2.明晰环境企业运营主体责任
影响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的因素很多,板子不能全打在某一方身上,需政府、排污企业、环境企业合力解决
中国环境报:环境企业主要服务地方政府、工业园区和企业。近几年来,污水处理厂进水超标导致出水超标的责任界定问题,行业广为关注。但影响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的因素很多,如何明确相关方责任?
马辉:进水超标导致出水超标的责任界定问题是环境企业责任认定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的主要争议点在于,环境企业是否应该承担出水超标责任。现行多数情况下,出水超标责任由环境企业承担,环境企业不仅面临高额罚款,同时还将面临3年内不得参与税收减免、银行贷款信用等级也可能下调等次生影响。
2020年,生态环境部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园区)污水处理环境管理的通知》,依法明晰各方责任,着力推动各方履职尽责。这一文件使得多年争议的“进水超标导致出水超标问题”的解决向前迈了一大步。
出水不达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环境企业运营不善导致治理不达标,二是进水超标、超负荷运营等因素造成出水不达标。一直以来,污水处理厂是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负责,这是法定责任。但在实际中,城镇(园区)污水处理除了污水处理厂,还涉及地方政府(含园区管理机构)、纳管企业等多方。影响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的因素很多,运营单位不能全部把握,权利与责任实际并不对等。
因此,一是建议在实际情况中不仅要明晰环境企业运营主体责任,还要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园区管理机构)和排污企业履行相关责任。
二是建议各方环境企业通过细化服务合同、进行数据共享、强化应急预案、增强管理能力和自证能力、建立落实全过程排污监管等方式,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引导并细化各方履职尽责,形成各方常态化联动机制,共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总之,不能将板子全部打在某一方身上,只有政府、排污企业、环境企业共同行动起来,形成合力,确保环境基础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
3.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和定位被重构
目前逐步形成国资企业主导市场投资、资源调配,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活跃在技术、产品及服务供给界面的新格局
中国环境报:接着想跟您探讨行业竞争格局问题。“十三五”以来,国资央企的大举进入改变了环保产业的竞争格局。市场各方主体如何形成协力,共同实现环保产业的使命?
马辉:目前已逐步形成国资企业主导市场投资、资源调配,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活跃在技术、产品及服务供给界面的新格局。
具体来看,目前产业已经形成几股主要力量。
一是以中国节能、光大环境、北控水务、首创环保等为代表的传统综合性环境服务企业。这些企业对产业理解深刻并一度引领产业发展。但在国企央企进入后,这一站位有所改变。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企业中的民企多数或纳入央企麾下,或成地方环保集团所有,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二是以三峡、中电建、中建、中化等为代表的新晋央企势力,凭借雄厚资本和资源整合优势加速布局环境产业,并将生态环境作为重要业务板块。
三是区域性环境企业,包括重庆水务、中山公用等传统环境企业及近年来集中成立的省市级环保平台。特别是“十三五”以来,省级环保集团成立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专门的环保平台,如果算上水利、水务平台公司,数量达到26家。
四是民营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以技术创新、管理灵活见长,位于产业中后端。
五是以威立雅、苏伊士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它们于产业市场化初期进入,引领早期产业发展,凭借先进的理念和突出的技术运营管理能力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碳中和浪潮的到来,这类企业在节能减排、资源化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等方面优势明显,迎来新的机遇。
对于环境企业而言,当下面临两重机遇。一是参与到“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现阶段以着力补短板和提质增效为主。二是以“双碳”目标为契机,参与到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中,主要以协同减污降碳、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主线。
4.生态环境人才储备出现断层
完善“双碳”战略人才培育与评价体系,培育和输送乡村振兴环境类专业人才
中国环境报:“双碳”战略下,对生态环境人才需求和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需要复合型人才。在这方面,您有何建议?
马辉:根据目前产业态势,人才需求发生变化。第一,人才整体输出速度、知识结构、人才体系与高速发展的生态环境产业不匹配,院校等人才培养机构培养的多是基础专业或管理型人才,缺乏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第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环保产业形成了大批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专有人才,但随着碳中和、流域治理、智慧环保、特殊污染物、农村污染治理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崛起,人才储备出现断层,人才结构问题凸显。
因此,建议要坚持短期目标和长远眼光相结合,重点发现和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一是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组织开发“双碳”基础学科、科研、管理等相关人才培养,构建贴合产业需求、职业需求、科学系统的双碳战略人才培育与评价体系。
二是服务乡村振兴大局。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因此,建议以此为契机,通过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环境治理、绿色农业等乡镇生态环境产业振兴,培育和输送乡村振兴环境类专业人才。
上一篇:江西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
政策解读 | 关于山东省两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的解读2022-05-12
-
河北中恒肥业:新生产线未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局点名批评2022-05-12
-
安徽池州市生态环境局改进服务质量优化营商环境2022-05-12
-
权威解读:构建较为完善独立的具有中国特色海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2022-05-12
-
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将更为便捷!国家新增238条鼓励外商投资2022-05-12
-
住建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强城市环境卫生安全管理2022-05-11
-
财政部下达资金188.34亿元 引导地方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2022-05-11
-
月度盘点|4月环境政策汇总2022-05-11
-
观点 | 关于生态环境监测业务体系创新的思考2022-05-11
-
“两高”发布办理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规定2022-05-11
-
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生态环境市场2022-05-11
-
北京签发环境侵权诉前禁止令2022-05-11
-
江苏苏州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多元化实践2022-05-11
-
2022年枣庄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从这六方面发力2022-05-11
-
水环境改善不平衡不协调,面源污染问题何解?202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