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碳数据造假”
起底“碳数据造假”【讯】3月14日一早,生态环境部公开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典型案例刷爆“碳圈”。行业资深人士、《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在朋友圈发出感慨:&
【讯】3月14日一早,生态环境部公开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典型案例刷爆“碳圈”。行业资深人士、《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在朋友圈发出感慨:“多晒晒太阳对身体好。不知今年碳排放核查还有多少老机构去接单?”
在生态环境部的公告中,篡改伪造检测报告、制作虚假煤样、报告结论失真失实等一系列问题被曝光。一天后的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对相关单位报送报告、组织开展报告核查、加强核查机构管理等工作逐一安排。
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准确可靠的数据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生命线。典型问题案例的公开,提前为众多即将报送排放报告的重点排放企业敲响了警钟。
“碳造假”用了哪些伎俩?
典型问题案例中,生态环境部指出多家企业的问题: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碳能投)篡改伪造检测报告,授意指导制作虚假煤样等弄虚作假;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碳投)核查履职不到位,核查工作走过场;青岛希诺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希诺)核查程序不合规,核查结论明显失实;辽宁省东煤测试分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辽宁东煤)涉嫌编造虚假检测报告。
被点名的中碳能投、中创碳投可谓业内耳熟能详的老牌企业,青岛希诺和辽宁东煤也广为人知。
被曝光的这4家企业中,中碳能投因身陷全国“碳造假”第一案而引人关注。202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鄂尔多斯高新)聘请中碳能投协助其完成2019年的碳排放数据报告。2020年12月30日,报告提交。 2021年5月初,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接群众投诉举报,对鄂尔多斯高新的碳排放数据报告展开调查。
调查最终认定,鄂尔多斯高新委托中碳能投对2019年排放报告所附的两个分厂2019年各12份检测报告进行篡改,篡改内容包括送检日期、监测日期、报告日期等重要内容,并删除了防伪二维码。
那么,中碳能投是如何篡改报告的?在典型案例通报中,生态环境部首度曝光了中碳能投造假的手段:利用可编辑的检测报告模板,篡改鄂尔多斯高新等控排企业元素碳含量检测报告,将集中送检伪造成分月送样、分月检测。
公开的企业简介中,成立于2012年的中碳能投面向低碳、能源、金融相结合的市场,致力于提供碳资产、碳减排和碳金融相融合的服务。而在与控排企业签订的咨询合同中,中碳能投承诺在分配方案和核算方法不变的情况下,可将电厂碳排放配额扭亏为盈,实现配额富余。
“扭亏为盈”“配额富余”,中碳能投究竟有何种技术能够达到如此效果?事实上,中碳能投的业务范围并不涉及对企业生产的技术革新,其实现承诺的手段其实是对企业燃煤元素碳含量实测环节的所谓“优化”。
合同中明确,中碳能投负责指导企业开展2019年和2020年入炉煤元素碳含量检测的采样、制样,并联系检测机构外检。“优化”效果,在鄂尔多斯高新虚报碳排放报告案中可见一斑。
同时,中碳能投的“优化”服务绝不仅限于篡改检测报告。生态环境部案例内容中指出,中碳能投在明知企业未留存历史煤样的情况下,授意指导多家控排企业临时制作煤样代替2019年、2020年的月混合煤样补测元素碳含量。
此外,中碳能投编制的碳排放报告虚报瞒报燃煤量、供热量、外购电等重要生产数据,参数选用和统计计算错误,碳排放报告质量控制缺失,不审核重要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甚至部分项目存在多套数值不同的生产数据报表和煤质检测报告。
监测、核查环节易出问题
“这等于宣告企业自断前程,相关业务彻底凉凉。”看到典型案例通报,在惋惜之余,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近年来,一些企业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这次通报把盖头揭开了。“印证了一句老话,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
“纵观国内外碳市场,监测、报告和核查(MRV)是确保碳排放数据质量的通行措施。在MRV机制中,监测和核查环节比较容易出现造假。”相关专家表示,碳排放数据造假可能存在多方面原因,造假动机在于经济成本,而检测及核算难度大使得造假存在空间。
在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提交相关提案认为,碳核查数据不准确直接影响科学决策的出台,同时数据造假行为影响碳市场的公平性,不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据提案分析,导致碳排放数据失真频频发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碳核算结果精确度不足。目前,国内碳核算工作多数借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核算方法与准则,但各地的实际条件不同造成其针对性和精确性不足。其中针对碳排放量,大多根据排放因子开展核算。而对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排放因子可使用自测值或标准提供的缺省值。企业提供自测值计算出来的碳排放数据,无法进行校核,因此难以保证其准确性;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燃料单位热值含碳量不同,而且燃料燃烧充分度存在巨大差异,若统一使用缺省值进行核算,会导致结果精准度较低。
另外,对于生产过程排放,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也会由于工艺和生产过程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使用相关生产过程排放因子进行核算会导致较大误差。全国尺度的行业碳核算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存在弹性空间,为数据造假提供了土壤。
以煤电的含碳量测量为例,根据燃煤电厂碳排放核算指南,用煤产生的碳排放计算方式是:实物煤的消耗量,乘以低位热值,再乘以单位热值含碳量(以下简称含碳量)。
根据相关要求,电厂只需要每月检测一次当月所有批次燃煤的缩分样即可。所以一年的含碳量数据只需要每月一个,总共12个,而且是缩分样送检,检测机构只对缩分样负责。
“含碳量的测定沿用既有的测定标准,这些标准从技术层面来说,测定含碳量是没问题的,但并没有考虑到这一个测定方法会涉及那么大的利益,所以在防止作弊方面是没有考虑的。比如缩分样的制取,检测机构不会去监督你缩分样做得是否符合标准,这就有了操作空间。”汪军表示。
“一些公司和企业签订服务合同,以富余出的碳减排量在市场上交易产生的利润按比例分成。改几页纸的功夫,相差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这事儿谁能扛得住。”不少受访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制度不够完善、违法成本低、诱惑巨大,皆是症结所在。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重点排放单位虚报、瞒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虚报、瞒报部分,等量核减其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额。
“目前,对控排企业数据造假的违法行为处罚非常有限。而针对碳排放核查机构的约束也比较欠缺。”业内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向记者坦言,“相关企业换个‘马甲’,另支一摊,又可以继续做碳咨询业务了。”
数据打假需管理技术两手抓
为打击数据造假行为,生态环境部此前表示,将积极推动尽早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加大对数据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执法保障。同时,加强监督指导,狠抓数据管理,加强信息公开和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全国碳市场的数据质量。
对此,业内专家也建议,我国应该建立核查机构的进入退出机制,有效提升核查业务能力,完善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机构的准入。同时,进一步完善碳核查行业标准,不断健全碳排放监测的核算基础。此外,统一核查和复查费用,有效保证核查的独立性和公平性,也可以确保核查机构的独立性和准确性。
据了解,碳排放量的测量方法主要为两种:一是基于核算,二是基于连续监测。目前,我国主要采用核算法来量化碳排放数据,并先后发布了电力、钢铁、水泥等24个重点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指南。相比于核算法,连续监测的方法可避免核算过程人为因素干扰造成的数据失真。
据媒体报道,2021年5月27日,国内首个电力行业碳排放精准计量系统在江苏正式上线,不仅第一次精准计量出了火力发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实现了碳排放的实时监测。
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提出,聚焦区域、城市和重点行业3个层面,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到2022年底,探索建立碳监测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发挥示范效应,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监测支撑。
“为防止碳排放数据造假,从监测角度,应推进建立直接测量和间接核算相结合的碳排放计量技术体系,通过监测技术手段,保障碳排放计量数据的合规、准确、真实与完整。”某在线监测设备公司技术总监谢涛表示。
谢涛指出,在保障数据准确性方面,一方面应进一步提升碳排放相关参数(如浓度、流量等)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应重点发展并完善碳排放监测数据的质控(自动质控、全程标定)、校准传递和标物溯源等技术。同时,为保障数据合规性,应从监测原理、监测设备、计量检定要求等方面完善碳排放直测计量的标准规范体系。
为保障数据真实性、完整性,他还建议,应从碳排放相关参数全流程推进动态管控、视频监控等技术的应用,形成完整的数据可追溯防篡改技术支撑体系。同时,应建立健全碳排放监测的运维体系,重点发展监测设备状态智能诊断和智能运维技术,不断提升数据采集、传输的稳定性。
而在《通知》中,生态环境部也部署了一系列措施用以保障相关数据的质量:各地方进一步核实整改通报的典型案例,建立实施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常态化监管执法工作机制,落实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相关工作所需经费,组织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相关能力建设。
发稿前,中碳能投、中创碳投、青岛希诺均对生态环境部的通报做出回应,回应中称将针对指出的问题逐步改进,整体提高检测报告和技术鉴别能力。其中,中碳能投表示,将加强学习,规范发展,不再承接新的碳市场咨询业务。
今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指出,要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继续组织开展碳排放报告质量监督帮扶,严厉打击数据弄虚作假违法行为。
典型问题案例的适时公布,体现了生态环境部对维护市场制度权威的坚定信心,保障交易公平的坚强决心,维护市场稳定的良苦用心。碳排放核查及管理未来必将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容不得马虎,更不许造假。
-
严字当头打击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行为2022-03-17
-
生态环境部公开中碳能投等机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案例2022-03-16
-
生态环境部公开4家企业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 还不赶快做功课2022-03-16
-
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 生态环境部公开通报4家机构2022-03-16
-
全国人大代表胡成中:让碳排放治理有法可依2022-03-08
-
首例涉及碳排放环境违法案件!附碳排放核查内容梳理2022-03-07
-
上海市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配额清缴完成情况2022-02-28
-
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为何重要?2022-02-21
-
企业碳排放信息新规实施2022-02-14
-
重庆市2019年和2020年度碳排放配额第三次有偿发放竞价公告2022-02-09
-
生态环境部:截至2021年底,我国全面淘汰20种POPs,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1.79亿吨2022-02-03
-
承德市圆满完成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电力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工作2022-01-22
-
六安市完成首轮发电行业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2022-01-05
-
苏州查处首起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未按期履约违法案件2022-01-04
-
王金南:尽快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20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