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建言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保护法》的诸多好制度关键在落实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2-03-07 09:01:00
热度:53

建言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保护法》的诸多好制度关键在落实【讯】正值《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周年,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受访代表、委员认为,《长江保护法》制

【讯】正值《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周年,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受访代表、委员认为,《长江保护法》制定了诸多好制度,关键在于实实在在的落地实施。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从不同维度就《长江保护法》如何进一步落地实施,长江经济带如何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吕忠梅: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既不是破坏环境的发展,也不是降低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长江保护法》规定了很多的制度,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如何以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法把这些制度实实在在的落地。

“比如长江的‘十年禁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决定,现在解决‘十年禁渔’的问题,不光是渔要禁得住,还要让老百姓有生计,不能只解决生态的问题,高质量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发展,我们不能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长江让人不发展,我们也不能只顾自己的发展破坏长江的环境,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去创新机制,对《长江保护法》的实施能够采取一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吕忠梅说。

吕忠梅认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既不是破坏环境的发展,牺牲生态的发展,也不是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的发展,应该完整准确地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探索可以做,也有很多领域需要去做一些创新。

刘锐代表:必须要提倡绿色低消耗的生活模式

地处长江之尾三角洲南翼的浙江,守护着“母亲河”入海前的最后一段风华。来自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说,长江从上游到下游,生产生活密度高,环境负荷非常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提倡绿色低消耗的生活模式。

“建设好长江经济带首先要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科学谋划低碳发展布局,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刘锐代表说。

“长江上下游流经城市众多,一方面,需要我们合理规划利用流域上每个区段的土地经济,另外一方面,还需要我们从区域上加强技术和经济的联动,实现较好的资源配置。”刘锐代表表示,各城市间需要建立信息互通、协调共商的机制,做好上下游水质的监督和管理,明确责任目标,做好整体长江经济带的保护和开发。

贺云翱委员: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3省区市共建共享

2022年1月,我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建设范围将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纳入综合考虑,涉及13个省区市。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这是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推动长江经济带更高质量发展,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深入的重大举措。

贺云翱建议,应联合长江沿线城市统筹推进长江沿线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建议推动13个省区市共建共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早日成为长江沿线经济、生态、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比如,开展长江沿线文物、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建立数据库,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长江经济带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源。实施以长江文化阐释为核心的长江沿线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推进长江沿线、河湖(如嘉陵江、汉水、洞庭湖等)流域重要遗址的考古研究,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推进长江沿线古镇,尤其是江南水乡古镇、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等联合申遗工作。”贺云翱说。

施卫东委员:组建创新联合体,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强“长江力量”

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推出以来,沿线各省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已成为中国创新驱动的重要策源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建议,应把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协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汇聚力量提升创新能力。

施卫东认为,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尚存在产业链与创新链脱离、产业科技创新合作主体不均衡、创新要素分布及能力不协调的现象。为此,他建议,要注重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有机融合,设计有利于创新各主体协同的利益激励机制,推进全国产业技术攻关,从而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此外,施卫东还建议,应着力解决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不协调不均衡问题。一是上、中、下游地区应携手互动合作,上游和中游要发挥自身在重大装备等基础产业领域的创新优势,下游要发挥自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领域的创新优势,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推进产业技术攻关;二是以产业为依托建立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强化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慧信息平台等构建紧密的区际创新网络,优化相关制度环境,提升协同创新效率;三是政府要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引导,通过财政专项扶持与税收优惠,不断完善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统筹全流域的产业科技创新组织,完善跨区域专利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快培养高端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汇聚力量全面提升全流域科技创新协同能力。

袁亮代表:要在推进“双碳”工作协同上聚焦用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认为,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当务之急是要在推进“双碳”工作和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两个方面聚焦用力。

袁亮提出,要在推进“双碳”工作协同上聚焦用力。既要发挥好煤炭在能源中的基础和兜底保障作用,又要重视加强甲烷利用,推动煤炭有序减量替代。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方面,袁亮建议统筹发展与减排、整体和局部关系,充分考虑两淮、云贵2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产业分工,跨行政区域输送煤电不纳入当地能耗总量和强度、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煤电输入地给予输出地生态补偿,用于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发展废弃矿井储能等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推动煤电输出地生态修复和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调整。要加快甲烷全浓度利用技术推广。管控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助推“双碳”工作的“先手棋”。

此外,他还建议推进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上聚焦用力。袁亮说,长江经济带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两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均占比42%;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占比42%;但是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沪苏浙三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在长江经济带占比54.8%,“双一流”建设学科数量占比61.9%。特别是位于中西部的长江经济带省属高校学科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教育是最普惠的民生、是最重要的公共服务。教育的差距是最大的差距,教育的不足是最根本的不足。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大对地处中西部的长江经济带省属高校的支持,推动区域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达到相对均衡、实现内涵式发展,助力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袁亮认为,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地处中西部的长江经济带省份高等教育振兴上。

他建议,建立省部共建中西部省属高校一流学科机制,把省部共建中西部省属高校一流学科作为教育部省部共建2.0内容,加大政策供给,强化实质支持,完善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机制。引导和激励“双一流”建设高校与中西部省属高校开展学科合建。支持中西部高校突出优势特色,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研发平台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转移转化平台,参与深地原位科学实验等前沿研究,更好融入国家区域创新体系。

“长江经济带高等教育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省属高校要把眼睛更多地盯住东部标杆。向沪苏浙发达地区高校学习,加强合作,接受辐射,苦练内功,特色发展,围绕区域和行业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人才智力供给和社会需要的适配度,通过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奋力在特色领域和方向上争创一流。”袁亮说。

张洪委员:打通瓶颈,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体系

近年来,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府参事张洪一直都在关注长江经济带的保护和发展,连续几年的提案中,也都和长江经济带有关,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的提案也围绕着长江经济带展开,他建议建立多元化、系统性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体系,打造质量高、融合性强、影响力大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

“相比长江中下游地区,上游地区绿色优势的转换率较低,协同发展能力持续低下,‘绿水青山’本底强、生态资本产出弱的矛盾较为突出。”张洪说,如三峡库区干流水质稳定保持不低于来水水质的Ⅱ类标准,充分履行了“上游责任”,但整体经济发展却劣于长江下游区县。他建议建立多元化、系统性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体系。从全国层面构建“横向生态补偿与纵向生态补偿相结合”的运作体系。

张洪认为,横向生态补偿可通过建立沿线各省市一体化生态补偿专项工作小组进行逐步拓展,以提供充分协商对话通道为基础,最大程度地调动生态补偿直接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实现权责统一,而纵向转移支付可主要用于重大项目的专项补助。对此,他建议,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省内上下游转移支付扩大到跨省上下游转移支付,最终建立以干流跨界断面水质为主、向中上游地区倾斜的补偿资金分配标准,从而形成系统化的生态补偿制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