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1-09-28 17:00:13
热度:6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2021年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 白皮书明确,【为记录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年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
白皮书明确,【为记录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介绍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索实践,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验,特发布本白皮书】。
白皮书指出,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更加繁荣发展,民生福祉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
1、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和能源开发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能源开发效率明显提高,基本形成煤、油、气、核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能源生产体系
2、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20年的29.2%、32.7%
3、实施“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
4、中国以最严格的制度、最刚性的约束,促进发展转型,推动习惯养成,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效能
5、2020年,中国民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达89.5%
6、2020年,以公交、地铁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日出行量超过2亿人次
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全面小康最亮丽的底色。党既为当代计,也为万世谋,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确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辽阔大地山川更加秀美,人民生活的家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地球家园增添了更多“中国绿”。
制定实施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制修订一系列法律法规,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基本实现各环境要素监管主要领域全覆盖。从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到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再到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中国以最严格的制度、最刚性的约束,促进发展转型,推动习惯养成,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效能。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把河道当街道管理、把库区当景区保护,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实现山水“长治”。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持续加大,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和监督、投诉和举报环境违法行为的机制更加完善,民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形成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局面。14亿多人民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更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0%;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8.8%;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到83.4%,居民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为94.5%,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如期实现固体废物进口清零目标。人们呼吸的空气更清新了、喝的水更干净了、吃的食物更放心了、生活的环境更优美了,切实感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幸福和美好,对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2020年,中国民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达89.5%。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增强生态系统整体性,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让中华民族在绿水青山中永续发展(专栏7)。全民义务植树持续开展40年,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全国人工林面积扩大到11.9亿亩,不毛之地变成绿洲,黄土高坡披上绿装,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2020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1%,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山清水秀、小溪潺潺、草绿花红、鸟鸣虫吟的自然生态景观越来越多。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持续推进,468个城市开展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逐渐成为现实。以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大力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2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78平方米。一个善待自然、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越来越清晰起来。
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逐渐成为普遍遵循的发展路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持续调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清洁生产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清洁低碳转型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中国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第一大国和世界节能进步最快的国家,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分别比2015年下降13.2%、18.8%。从农村厕所革命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从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到城市公园、绿地、绿道建设,城乡人居环境更加整洁、舒适、美丽。以公交、地铁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日出行量超过2亿人次,骑行、步行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出行理念深入人心。从“光盘”行动、节水节纸、节电节能,到环保装修、拒绝过度包装、告别一次性用品,“节俭风”吹进千家万户,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白皮书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
1、累计解决2889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3.82亿农村人口受益
2、62.6%的农户饮用水为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
3、46.2%的农户做饭主要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
4、农户使用卫生厕所比例为68% ,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超过90%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5%
5、2020年,公共汽电车运营数量达70.4万辆,城市排水管道长达80.3万千米,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97.5%和99.7%,城市绿地建成区面积达239.8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1%。
白皮书阐述了中国全面小康的世界意义。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社会更稳定,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贡献;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合作共赢;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探索了新路径。
【中国大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是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近20年来,中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中国贡献占比居全球首位,成为全球增加森林资源最多的国家。中国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大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白皮书表示,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到2035年,我国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相关资料下载:中国的全面小康.pdf
白皮书明确,【为记录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介绍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索实践,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验,特发布本白皮书】。
白皮书指出,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更加繁荣发展,民生福祉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
1、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和能源开发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能源开发效率明显提高,基本形成煤、油、气、核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能源生产体系
2、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20年的29.2%、32.7%
3、实施“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
4、中国以最严格的制度、最刚性的约束,促进发展转型,推动习惯养成,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效能
5、2020年,中国民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达89.5%
6、2020年,以公交、地铁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日出行量超过2亿人次
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全面小康最亮丽的底色。党既为当代计,也为万世谋,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确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辽阔大地山川更加秀美,人民生活的家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地球家园增添了更多“中国绿”。
制定实施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制修订一系列法律法规,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基本实现各环境要素监管主要领域全覆盖。从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到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再到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中国以最严格的制度、最刚性的约束,促进发展转型,推动习惯养成,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效能。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把河道当街道管理、把库区当景区保护,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实现山水“长治”。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持续加大,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和监督、投诉和举报环境违法行为的机制更加完善,民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形成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局面。14亿多人民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更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0%;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8.8%;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到83.4%,居民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为94.5%,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如期实现固体废物进口清零目标。人们呼吸的空气更清新了、喝的水更干净了、吃的食物更放心了、生活的环境更优美了,切实感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幸福和美好,对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2020年,中国民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达89.5%。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增强生态系统整体性,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让中华民族在绿水青山中永续发展(专栏7)。全民义务植树持续开展40年,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全国人工林面积扩大到11.9亿亩,不毛之地变成绿洲,黄土高坡披上绿装,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2020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1%,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山清水秀、小溪潺潺、草绿花红、鸟鸣虫吟的自然生态景观越来越多。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持续推进,468个城市开展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逐渐成为现实。以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大力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2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78平方米。一个善待自然、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越来越清晰起来。
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逐渐成为普遍遵循的发展路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持续调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清洁生产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清洁低碳转型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中国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第一大国和世界节能进步最快的国家,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分别比2015年下降13.2%、18.8%。从农村厕所革命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从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到城市公园、绿地、绿道建设,城乡人居环境更加整洁、舒适、美丽。以公交、地铁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日出行量超过2亿人次,骑行、步行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出行理念深入人心。从“光盘”行动、节水节纸、节电节能,到环保装修、拒绝过度包装、告别一次性用品,“节俭风”吹进千家万户,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白皮书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
1、累计解决2889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3.82亿农村人口受益
2、62.6%的农户饮用水为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
3、46.2%的农户做饭主要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
4、农户使用卫生厕所比例为68% ,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超过90%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5%
5、2020年,公共汽电车运营数量达70.4万辆,城市排水管道长达80.3万千米,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97.5%和99.7%,城市绿地建成区面积达239.8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1%。
白皮书阐述了中国全面小康的世界意义。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社会更稳定,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贡献;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合作共赢;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探索了新路径。
【中国大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是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近20年来,中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中国贡献占比居全球首位,成为全球增加森林资源最多的国家。中国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大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白皮书表示,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到2035年,我国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相关资料下载:中国的全面小康.pdf
-
节能铁汉:选举洪继元为董事长2021-09-28
-
陕西3个重点煤化工项目被确定为煤化工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2021-09-27
-
中国有色集团下属沈阳矿业公司节能降耗推进不力 环境管理不到位2021-09-27
-
广东省发改委:推进“两高”项目节能减排改造升级,加快淘汰“两高”项目落后产能2021-09-27
-
生态能源部李高: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已达4.18亿元2021-09-27
-
典型案例丨中国有色集团下属沈阳矿业公司节能降耗推进不力 环境管理不到位2021-09-27
-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020年度上海碳排放配额第二次有偿竞价发放的公告2021-09-27
-
河南省2021年煤电节能低碳标杆引领机组名单公示2021-09-26
-
完善能耗双控制度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解读之一2021-09-22
-
河北探索钢铁碳排放基准值测算分析 为碳排放量“可核算、可管理”提供技术保障2021-09-19
-
合肥市加快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2021-09-19
-
关于印发《湖北省2020年度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方案》的通知2021-09-19
-
332家企业被纳入!《湖北省2020年度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方案》印发!2021-09-19
-
《湖南省节能监察办法》印发2021-09-19
-
上海市开展纳入全国碳交易体系重点排放单位2020年度碳排放报告、核查工作的通知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