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餐厨垃圾政策盘点:全链条政策体系助推管理规范化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1-07-29 11:01:38
热度:50

餐厨垃圾政策盘点:全链条政策体系助推管理规范化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餐饮业的高速发展,餐厨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大,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餐厨垃圾产生量约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餐饮业的高速发展,餐厨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大,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餐厨垃圾产生量约为12075万吨,2020年这一数字增加至12775万吨,其中非居民厨余垃圾总量持续增长。

在餐厨垃圾处理量巨大的压力下,建立协同联动、高效运转的餐厨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的体系变得刻不容缓,而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扶持。

今年以来,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多条相关政策,不断探索完善餐厨垃圾全链条政策体系,提升餐厨垃圾管理的标准,从而推动餐厨垃圾源头减量化,运输规范化,处理无害化、资源化。

反餐饮浪费,源头削减是减量化的根本之道

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餐厨垃圾占城市生活垃圾比重为4成到6成,尤其是在垃圾分类全国推广的新阶段,餐厨垃圾分出量更是呈倍数增长,对餐厨垃圾源头减量提升的需求更为迫切。

鉴于此,部分省市早就尝试通过反餐饮浪费作为餐厨垃圾源头减量的重要手段:

2020年9月23日,河北省住建厅印发的《河北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各级住建(城管)部门应定期对饭店、宾馆和公共机构食堂等餐厨废弃物产生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台账建立情况,根据餐厨废弃物产生量核查是否存在浪费现象。针对发现问题,各地主管部门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列出问题清单,挂牌督办,全面彻底整改,并严格落实常态化工作机制,确保问题动态归零。

2020年9月27日,《浙江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行动方案》发布实施,提出要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开展宣传教育,推进餐饮文明消费,推动网络餐饮治理,规范旅游餐饮消费。通过半年时间的攻坚,餐饮浪费现象得到初步遏制,餐厨垃圾减量明显。

从试点省市反对餐饮浪费促成餐厨垃圾源头减量成效方面来看,养成简约适度的餐饮消费习惯不失为一种有效、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2021年4月29日,新华社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全文,对食品浪费的定义、反食品浪费的原则和要求、政府及部门职责、各类主体责任、激励和约束措施、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

此外,反食品浪费法明确,国家倡导文明、健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消费者参与“光盘行动”,餐饮服务经营者可以对造成明显浪费的消费者收取处理餐厨垃圾费用,收费标准应当明示;同时规定,产生厨余垃圾的单位、家庭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厨余垃圾源头减量义务。就罚款方面,违反规定的可罚款1000元到10万元。

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出台,将对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长效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餐厨垃圾减量良好氛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引入价格机制,理顺餐厨垃圾收集、运输体系

现阶段,我国餐厨垃圾的收集、运输基本是通过专业的垃圾收运企业进行,而企业的收入则是依赖政府财政的投入兜底。

对于企业来说,餐厨垃圾的收运是“成本”而非“利润”,在执行层面多是能省则省,这就造成了餐厨垃圾收集、运输环节管理机制混乱,政府更是不堪重负。

2021年7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非居民厨余垃圾处理计量收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地方推行计量收费,逐步建立超定额累进加价机制。

《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理顺非居民厨余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地区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等竞争方式选择具备条件的单位从事非居民厨余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鼓励逐步实现运营主体企业化和运营机制市场化。各地区可采用非居民厨余垃圾收运处理一体化运作模式,确保处理系统与收运系统有效衔接。支持非居民厨余垃圾处理企业拓宽产品出路,促进资源化利用。

《指导意见》要求尽快建立健全提高收运单位服务质量的激励机制。非居民厨余垃圾产生单位,应当将厨余垃圾交由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实施收运,并签订收运服务合同,明确垃圾收运地点和时间、分类质量要求等事项。对政府定价中已包含收运环节价格,非居民单位自行将厨余垃圾收集、运输至规定场所的,应相应降低垃圾处理费标准,倒逼垃圾收运服务单位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收运。

此外,强化组织实施。要求厨余垃圾收运监管体系基本完善的地区,尽快实现非居民厨余垃圾计量收费,逐步建立超定额累进加价机制,其他城市要尽快实现厨余垃圾收运监管全覆盖,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非居民厨余垃圾收费机制改革。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拒缴欠缴垃圾处理费的非居民单位依法依规进行处罚,严肃查处非法倾倒、运输和消纳,以及不落实排放登记制度、计量不规范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其实在202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曾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指出要推动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合理制定调整收费标准;推行非居民餐厨垃圾计量收费。而《指导意见》的出台对“推行非居民餐厨垃圾计量收费”的规定进行了更深入、科学细致的规划。

《指导意见》出台后业内一片叫好声一片,全面建立健全厨余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及收费机制,将充分发挥价格机制激励约束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制止餐饮浪费,引导厨余垃圾源头减量,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规范餐厨垃圾收运体系建设,从而实现厨余垃圾应收尽收、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市场化机制,推进餐厨废弃物规范化、无害化处理

从源头减量方面来看,养成简约适度的餐饮消费习惯是根本解决方案,中间环节看,规范的运输体系有助于遏制餐厨垃圾生产单位非法倾倒、运输和消纳餐厨垃圾,而从末端处理来看,大力推进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也势在必行。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全国已建、在建、筹建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总计处理能力只有约2.15万吨/日(年处理能力784.75万吨),相对于1.2亿吨的产生量,处理缺口仍然巨大。

基于此必须启用市场化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加快相关设施建设,才能解决日益增长的处理需求和现有处理能力间的巨大矛盾。

202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评估、适度超前原则,以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稳妥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尚未全面开展垃圾分类的地区,可按照“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采用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分步实施,逐步扩大厨余垃圾处理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既有设施向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低运行成本的现代化厨余垃圾处理系统方向改进。

此外,《规划》要求积极探索多元化可持续运营模式。及时总结推广城市厨余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典型经验,推动建立责任明确、多方共赢的长效治理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建设和运行模式,建立厨余垃圾全链条、整体性处置利用体系。鼓励社会专业公司参与运营,不断提升厨余垃圾处理市场化水平。

在有关政策的加持下,我国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据环卫科技网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开标26个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合计新增处理规模2373吨/日(部分中标项目未查询到处理规模)。

随着餐厨垃圾处理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有效监管企业经营行为,使之及时高效处理餐厨垃圾,成为政府角色转变之后的新的课题。

关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打造政策闭环

餐厨垃圾含水量高,且有机物、蛋白质丰富,采取焚烧处理方式将造成大量污染,填埋处理则会破坏环境,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绿色化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尤为关注。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已成为近年来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

早在2010年5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和农业部等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监督地沟油的排放处理过程,确立了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为第一批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城市。

2017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沟油”治理作业的意见》,总结餐厨废弃物资源化运用试点经验,推进培育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运用企业。

2021年5月1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国家标准《餐厨废油资源回收和深加工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标准”)发布,将于2021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标准规定了餐厨废油分离回收技术、深加工技术与产品、环境保护和劳动卫生要求。根据标准,餐厨废油包括煎炸废油、泔水油和地沟油等源自于餐饮业的废油脂,具有鲜明的废物和资源的二重性,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用。

标准对餐厨废油在收运、贮存和处理过程中所采用技术和应达到的环境提出要求。餐厨废油深加工技术涉及生产生物柴油、洗衣粉和肥皂、油酸、硬脂酸、甘油、混凝土制品脱模剂、醇酸树脂、选矿药剂、锂基润滑脂等方面,标准对每种技术的工艺过程及产品质量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对分离回收和深加工所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和噪声以及安全作业保障提出了要求。

餐厨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有较强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生态意义。

国家层面政策的出台不但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对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视度,并能为行业提供有力的经济、科技方面的支撑,推动餐厨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结语:

在“十四五规划”等对加强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建设文明生态城市要求的推动下,我国餐厨垃圾全链条政策体系已逐步建立起来——从源头减量到规范垃圾分类收运再到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国家层面上的法规条例逐渐完善,但各地接下来如何因地制宜地推广实施,估计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相关部门及单位工作的重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