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发挥中节能企业优势,建造绿色低碳城市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1-06-09 18:04:38
热度:49

发挥中节能企业优势,建造绿色低碳城市目前,大气中的CO2水平已经上升到令人震惊的水平,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数据,2018年大气中每100万个气体分子中,有408个是CO2,

目前,大气中的CO2水平已经上升到令人震惊的水平,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数据,2018年大气中每100万个气体分子中,有408个是CO2,比工业化前的1750年高出147%。中国致力于在2030年达到CO2排放峰值,然后朝着减少排放的方向前进,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尽管这对于中国本身而言,在保障经济增长、国家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意味着巨大的牺牲。

一、碳减排的社会背景

碳达峰是指CO2的排放量达到峰值,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技术回收、碳交易等形式,冲抵自身CO2排放量,实现CO2“零排放”。据统计,目前已有54个国家实现碳达峰,有29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有22个国家和地区把目标设立在2050年,中国是2060年,另有98个国家正在就碳中和目标进行讨论。

美国和欧盟已分别于2007年和1979年左右实现碳达峰,且承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而中国碳排放量尚处于上升期,峰值可能在120亿吨左右。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全球共同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

二、碳减排的中国行动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碳中和目标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推进碳中和的进程中,中国将告别后工业时代和化石能源时代,迈入信息化时代、可再生能源时代、核聚变能源时代、化石资源时代、资源循环利用时代。

当前,我国将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消费方式转变。

一是坚持和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高效配置合理使用。

二是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

三是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加快实施综合能效提升等节能工程,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持续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

三、碳减排的中国节能行动

2021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当前要围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等,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强调要发挥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引领作用,中央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带头压减落后产能、推广低碳零碳负碳技术。

中国节能作为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经过多年发展,已构建起以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健康和节能环保综合服务为主业的4+1产业格局,成为我国节能环保和健康领域规模大、实力强、专业覆盖面广、产业链完整的旗舰企业。目前,中国节能拥有700余家下属企业,其中二级公司27家,上市公司7家,业务分布在国内各省市及境外约110个国家和地区。

在当前的背景下,中国节能更加注重企业的环境贡献,尤其是碳减排贡献。

一是创建零碳示范,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借鉴国内外先进、适用经验,创建零碳示范样板,将政府系统性探索与企业自主创新有机结合,鼓励更多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行动起来,让零碳示范项目成为低碳未来的展览厅、绿色技术的大舞台、涉碳商业模式的试验田,让想要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有所作为的各个主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样板。

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碳达峰科学解决方案。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碳减排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实行"揭榜挂帅",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攻关,特别是要大力支持企业对碳捕捉、利用和封存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针对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升级需要,整合减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对相关企业开展综合性示范予以支持。

三是建立负碳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低碳转型。创建零碳产业、负碳产业集聚区,选取用能大户集中的产业园区,系统整合园区治理、项目示范、模式创新、资金支持等多个要素,把当地产业绿色发展、园区企业达峰行动和行业碳中和路径探索三个层面的目标相耦合,引领高载能工业聚集区和产业升级的方向。

四是优化碳交易机制,激发碳交易市场活力。目前,碳交易市场缺乏统一的审批权限和准入标准,交易效率和市场活力相对较低。应尽快明确准入"门槛",完善交易规则,建立有效初始分配机制,健全碳市场监督执法管理体系,完善碳排放监测与报告技术规范,严格限制核查机构经营范围等,保证碳交易市场的有序发展,吸引更多企业积极参与,让碳交易机制更加有效地引导产业界参与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五是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生产生活低碳转型。建立生产、生活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长效机制,作为引导重点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工艺升级换代的重要指向,推动生产工艺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理念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形成绿色低碳、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幅提高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政府采购和工程规划建设要采用低碳标准。

与此同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也给中国节能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要把握机遇。如城市垃圾分类、环卫作业、园林绿化、景观灯光、城市照明、给水排水、市政设施、渣土管理、扬尘控制等细分领域,都有较大的碳减排潜力;另一方面要迎接挑战。在很多情况下减污和降碳是互补互利的,但也有不少情况这两者是不尽一致、甚至是矛盾的,研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是当务之急。

中国节能27家下属公司中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太阳能、风电公司、生态环境、中环装备、中国环保等多加公司都能够为"碳达峰"和"碳中和"做出贡献。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能够结合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委相关政策要求,对各地相关企业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具体路径和建议措施;工业节能能够为各地的工业企业提供节能技术服务、技术改造;建筑节能能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提供节能建设性意见并加以实施;要建造低碳城市中国环保可做出的工作应该是最大的。

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理念重塑城市,用低碳思维、低碳技术来改造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开展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生态、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管理等创新转型,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CO2排放,形成健康、简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指标包括资源利用指标、环境卫生指标、园林绿化指标、绿色交通指标、景观灯光指标、能力建设指标等。

中国环境保护集团公司是中国节能旗下专业从事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的平台公司,是我国固废领域领军企业。将其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可参与项以垃圾处理业务的碳排放为例分析之:

1、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参考国际固体废弃物协会(ISWA)《固废处理与气候变化白皮书(2009年)》,回收利用对碳排放的贡献值(括号内数据为其他来源):废纸:0.6-2.5吨/吨(5.42)废铝:10吨/吨废钢铁:2吨/吨(1.6)废玻璃:0.5吨/吨废塑料:0-1.0吨/吨(0.36-1.6)初步估算,回收利用对碳减排的贡献,依次为废纸、废金属、废玻璃和废塑料,分别约为55%、17%、12%和10%。 

2、焚烧发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具有双重碳减排效应,一是减少传统厌氧填埋产生的碳排放,二是替代化石燃料发电实现的碳排放。

经验分析法:据ISWA2009估计,垃圾焚烧发电的碳净减排能力为0.2-0.7吨CO2当量/吨垃圾。

指标换算法:假定自身碳排放和基准碳减排相抵消,按每吨标煤燃烧发电时排放2.70吨CO2,每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可节约0.21吨标煤测算,垃圾焚烧发电的碳净减排能力约为0.57吨CO2当量/吨垃圾。

对比分析法:参考《生活垃圾处理的碳排放和减排策略》,通过模型对比焚烧发电和厌氧填埋的CO2排放量,可得出垃圾焚烧发电的碳净减排能力约为0.79吨CO2当量/吨垃圾。

综合分析法:参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节能与碳减排分析》,通过测算垃圾焚烧发电厂CO2的基准线排放量、项目排放量和泄漏量等,可得出垃圾焚烧发电的碳净减排能力约为0.67吨CO2当量/吨垃圾。

垃圾焚烧减排潜力大。预计到2030年,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总量约为3.0亿吨,若按照0.70吨CO2当量/吨垃圾的指标估计,则垃圾焚烧发电可实现的碳净减排量约为2.10亿吨CO2当量。

同样按前述方法,可以分析生活垃圾其他处理方式的碳减排能力,并据此进行综合研判。

绝对减排:垃圾焚烧发电、厨余产沼发电和可回收物资源利用,因得益于回收能源和再生资源,可实现碳净减排,也就是碳负排放,其碳净减排能力分别约为0.70吨、0.40吨和0.30吨CO2当量/吨垃圾。

相对减排:收集运输、卫生填埋和好氧堆肥,因得益于新能源车应用、填埋气体发电和工艺设备优化,可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碳减排,其碳减排潜力分别约为0.25吨、0.20吨和0.15吨CO2当量/吨垃圾。

基本研判:各类处理方式中替代化石燃料发电量或再生资源利用量越多,其碳净减排能力就越大,当采用碳净减排工艺技术的比例越高,垃圾处理行业对碳减排的贡献就越大。行业贡献:预计到2030年,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产业的碳净减排总量可达3.0亿吨CO2当量左右,其对实现碳中和愿景的贡献率可达2%以上,在市政公用和生态环境领域名列前茅。

垃圾处理碳排放分析之:场景比较 

中国节能基于与地方合作情况的分析,以及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城市建设、城市新区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创建等大趋势的判断,按照客户需求特征分别提供五种典型情景下的解决方案,即:“城区乡村”情景的解决方案、“既有城区”情景的解决方案、“新建城区”情景的解决方案、“工业园区”情景的解决方案和“工业企业”情景的解决方案。此外,中国节能还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发挥中国节能专业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以安徽省铜陵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为例。2019年4月,安徽省铜陵市成功入选全国“11+5”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名单,也是安徽省唯一一个。铜陵市的《铜陵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就是由中节能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共同编制完成。如中国节能能够加大与铜陵市的深层次合作,在“无废城市”建设的推进路径上,“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应体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标的指导和约束。建设过程应关注碳达峰目标约束下的工业、农业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达峰路径和方法,将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纳入减碳体系。

铜陵市将无废城市从六个方面开展试点工作。

1、在重点工程建设方面,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垃圾处理、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项目均已加快推进、开工建设;

2、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颁布了《铜陵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铜陵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规范;

3、在技术体系建设方面,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铜陵)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挂牌,围绕“铜产业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及产业化”“无废城市环保标准制定”等领域开展合作;六国化工公司与阿里云合作的工业大脑项目入选“2019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应用十大案例”等;铜陵有色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相关技术研发有序推进;

4、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组建了中节能长江工业环境治理有限公司作为我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平台,起草了铜陵开源再生金属产业园转型升级方案、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转运处置方案;开展了农药集中配送市场摸底调查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范整治工作;

5、监管体系建设方面,启动“互联网+危废”、“互联网+废矿物油”、小微企业环保管家式服务试点,推进危险废物全过程、可追溯管理系统建设;制定了《美丽长江生态铜陵协同共治平台建设方案》,将“互联网+固废”综合管理系统纳入平台开发内容;

6、试点宣传方面,多部门开展宣传,其中市卫健委、市商务局、市文旅局、普农集团启动了无废医院、无废商场、无废景区、无废农场建设试点,积极探索“无废城市”细胞工程建设标准。

同时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以及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利用方面铜陵市还需要再结合“无废城市”建设和实现“无废社会”将“天蓝、水清、无废、低碳”作为推进美丽中国目标实现的美好愿景。充分认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重要抓手的作用。

中国节能可带领各相关企业,积极对接铜陵市,按照3060目标布局,在现有《无废城市实施方案》基础上,一是打通多环境介质,由固体废物治理扩展至包括废水、废气等全环境要素治理的大“无废”综合治理战略;二是打通“废”和“碳”协同,通过节约资源和提升综合利用水平,与碳达峰、碳中和等约束指标协同推进;三是打通在清洁能源层面利用的瓶颈,开展“无碳”领域研究。

中国节能可通过以“11+5”个试点为切入点,探索“无废城市”建设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具有高度关联和协调统一性,应在规划战略、推进区域和实施行业中加强统筹协调、协同推进,切实发挥好协同增效作用,共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

此外,绿色低碳发展同时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垃圾分类属于绿色低碳生活范畴,将继续全面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厨余产沼发电等具有双重减排效应,将受到政策支持;城市园林绿化和森林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将有较大发展空间;新能源环卫车逐步替代传统车辆、新一代节能照明产品替代原有照明产品将是大势所趋;与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相关的市政公用设施将受到重视,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