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从“新时尚”到“身边事”,上海垃圾分类“游记”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1-04-25 19:00:38
热度:68

从“新时尚”到“身边事”,上海垃圾分类“游记”2018年11月,习总在上海视察时强调“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一转眼两年多过去了,现在的上海垃圾分类究竟怎么样

2018年11月,习总在上海视察时强调“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

一转眼两年多过去了,现在的上海垃圾分类究竟怎么样?借4月20日参加上海环博会的机会,笔者进行了一番探访。首先说明,本次探访纯属走马观花,无任何官方或半官方人士陪同,亦无现场工作人员解说,更未通知任何人,全部观点只代表个人意见!

上海市交通枢纽的垃圾分类

第一站自然是虹桥火车站,这里不想赘述,因为天南海北的过客太多,并不能反映上海市民的垃圾分类。唯有这位站在果皮箱旁边吃水果的大叔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笔者关注了他一会儿,发现他把装水果的塑料袋扔进了“可回收物”桶,把吃剩的水果扔进了“湿垃圾”桶,他分的对吗?

图1 一位在果皮箱旁边吃水果的大叔

到了地铁站,上海垃圾分类的效应突然就显现出来了!

图2 上海地铁的垃圾分类投放点

在上海地铁,垃圾只分为“可回收物”和“干垃圾”两类,分别用蓝、白两色标识。和国内其他城市地铁相比,上海地铁的垃圾分类设施简约至极,连“桶”都没有,只是两个不锈钢架,套上相应颜色的垃圾袋而已。由于没有了“桶”的约束,垃圾袋发挥出了它最大的容量,保洁人员收集垃圾和更换垃圾袋的操作也因此变得更加简便。

图3 上海地铁垃圾分类标准和投放要求

每一组垃圾袋(没有桶,似乎只能这么称呼了!)上方,都张贴着这份《垃圾分类标准和投放要求》,“可回收物”为适宜回收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利用的,如玻金塑纸衣,以及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如玻璃杯、易拉罐、饮料瓶、书本、报纸、广告、电脑、鼠标、键盘等;“干垃圾”为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如餐盒、餐巾纸、食品包装、一次性杯子、烟蒂、卫生间用纸、陶瓷等。并特别标明,难以辨别种类的垃圾投入干垃圾收集容器。

从分类效果看,“干垃圾”问题不大,但“可回收物”中会混入纸杯、塑料杯、包装纸、纸巾等属于干垃圾范畴的废弃物。看着上海地铁行色匆匆的人潮,这个分类效果似乎也还可以接受。

ps: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在地铁等空间相对封闭、人员密集的区域使用这种暴露在外的半透明垃圾袋,还具反恐意义,安保人员可以更容易的识别出隐藏其中的可疑物品。上海作为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考虑问题显然更加全面,名不虚传!

街头果皮箱:造型与众不同

在去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路上,笔者发现,上海的果皮箱布局明显比其他城市稀疏,有些城市恨不得三五十米摆放一个果皮箱,而上海起码数百米才有一个。不过像公交站台这样的位置肯定会配备果皮箱。

图4 上海街头的一个果皮箱

发现这个果皮箱的不同了吗?首先,分类标识顶置,笔者在上海看到的所有果皮箱都做到了这点。考虑到成年人在投放垃圾时肯定是俯视角度,顶置标识可以让人不必弯腰就能知晓往哪个投放口投放,非常人性化,值得点赞!另外,你有否发现这个果皮箱似乎是左大右小?不是因为镜头畸变,它就是这么设计的:干垃圾桶及投放口大于可回收物桶及投放口。为何采用这个“偏沉”的设计?笔者推测是因为干垃圾的投放量高于可回收物,且干垃圾的品类也更丰富。你觉得呢?

有意思的是,笔者发现上海的环卫工人也拖着一个“干垃圾”桶来进行保洁作业(图5),显然,上海是将道路保洁产生的垃圾直接作为“干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置的,这也是笔者在其他城市所未见到的一个景象。可见,垃圾分类确实已经渗透到了上海环卫系统的每一个链条中。

图5 上海环卫工人拖着“干垃圾”桶作业

上海居民区的垃圾分类

最能体现上海垃圾分类成果的,还得看居民区。笔者一共造访了两个社区的三处垃圾分类投放点。

1、xx大厦垃圾分类投放点

第一个投放点位于xx大厦的停车场入口处,这是一个商住两用楼宇。这个投放点似乎是可以24小时投放的,即使过了投放时段,这里的垃圾桶也没有上锁,仍然可以随意投放。同时,这也是一个与“高大上”相去甚远的垃圾分类投放点,这里没有智能设备,没有专人值守,自然也没有积分兑换这样的奖励政策,笔者甚至连监管摄像头都没有找到,然而这个投放点的分类效果却让笔者大吃一惊。

图6 xx大厦的垃圾分类投放点

为了观察持续效果,笔者连续两天两次造访这个投放点,时间同比相差一小时,分别拍摄了照片。如图6所示,从左到右依次是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毒有害。由于可回收物桶连续两天都空空如也,故没有拍摄照片,我们先来看有毒有害垃圾。如图7所示,垃圾桶内有灯管、电池、打印机硒鼓,没有混入任何其他类型的垃圾。

图7 xx大厦的有毒有害垃圾桶

在上海,有毒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的清运频率都是两周,有毒有害垃圾桶和可回收物桶的连续两天无变化,说明:第一,有毒有害垃圾的投放频率确实很低,产量有限;第二,可回收物要么被当做废品回收了,要么甫一投放就被人取走了。上述这些情况都可以算是一种常态。

最大的亮点在于干垃圾和湿垃圾,请看图8和图9。上海的干垃圾和湿垃圾都是日产日清,因此不存在垃圾累积现象。

图8 第一天上午7点的干垃圾和湿垃圾

图9 第二天上午8点的干垃圾和湿垃圾

连续两天,垃圾分类都保持着高质量,目测“干垃圾”桶里就只有干垃圾,而“湿垃圾”桶也几乎全部是湿垃圾,说“几乎”只是因为第二天出现一个纸杯破坏了整体的和谐。如果只看这两天,只看这一个投放点,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无限接近100%,这未免也太高了吧!!!

2、上海某半开放式小区的垃圾分类

由于防疫需要,上海的封闭式小区很难进入,笔者无奈只好潜入某开放式小区,说白了这就是一个“老破小”住宅区,如果“老破小”都能做的像模像样,遑论新建小区了。

正对大门、在小区道路的尽头就是一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如图10。这里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开放时段为7点-9点和17点-19点。笔者到达时时间已过9点,投放点已上锁停止接收垃圾。

图10 小区内部的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点

这里同样没有智能设备,没有积分奖励,但安装了监控摄像头,所有垃圾分类相关指南、制度、职责全部上墙公示。

图11 投放点提示,“此处有视频监控”

图12 垃圾分类各项制度、职责全部上墙

一拐弯,笔者就发现了小区的另一个投放点,这个投放点除配置的桶较多外,其他均与上一个投放点相同。如图13。

图13 注意地面,其实在上海看到的每一个垃圾分类投放点都打扫的很干净

拍到这里,笔者“诡异”的行为终于引起了小区保安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注意,笔者借机也了解了一下小区垃圾分类的现状。原来,在投放时段,小区是有志愿者的。志愿者只提醒居民分类投放,但不会进行二次分拣。至于居民分的怎么样?社区工作人员谦虚的表示“还可以”。由于看不到垃圾,笔者终究无法验证究竟“可以”到什么程度。但从两个投放点的管理来看,分类质量应该差不了!为什么?因为这两个投放点虽然设施陈旧,但周边打扫的干干净净,无任何异味,垃圾分类制度全部上墙,保洁工具摆放整齐。笔者的观点:既然管理到位,那分类质量能差到哪去?

“流水账”记完,笔者再谈一点观感。

在上海的几天里,笔者发现垃圾分类已经渗透到大上海的各个角落,不管是在会展展馆、商场、饭店,还是在不起眼的便利店……,都可以找到垃圾分类设施和垃圾分类指南。通过上海市市容局网站也可以了解到,上海大力布局和完善了湿垃圾源头减量和末端处理,让分出的湿垃圾有了合适的去处;同时还推进“两网融合”,为可回收物找“家”。可见上海垃圾分类从顶层设计开始就非常完整完善,不是“打到哪算哪”的突击行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垃圾分类已经延伸出了无数末端枝节,有如一张巨网覆盖着大上海;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上海人也已经逐渐适应了垃圾分类,这真是难能可贵!

现在复盘上海垃圾分类伊始,本地大v纷纷关注垃圾分类,带起了第一波热度,出现的“你是什么垃圾”等“灵魂提问”至今余温尚存。同时在官方的引导下,上海发达的民间自媒体,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号等,涌现出大量10万+级别的文章、百万级播放量的视频,把上海垃圾分类宣传不断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潮,市民正是在一波又一波的持续推送中认识并熟悉了垃圾分类。令人感叹的是,如此热烈的场景再无其他城市可以成功复制!

垃圾分类,欠缺的正是这样的热度!

垃圾分类,最需要的是民众的广泛参与!

最后,为垃圾分类,给上海点个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