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新的5年规划 为生态环保立法圈了3个关键字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1-01-11 16:03:44
热度:45
法治中国新的5年规划 为生态环保立法圈了3个关键字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其总体目标分为2个时间节点: 到2025年,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
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其总体目标分为2个时间节点:
到2025年,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日益健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更加科学有效,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内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
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站在了同一条线上。
一、
规划也提出——“统筹解决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法律法规存在的该硬不硬、该严不严、该重不重问题”
这意味着,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法治规范将更上一层楼,执法要求会更严,环境违法行为的“犯罪成本”将更高。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已经实施6年,期间也不断有配套的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出台,夯实环保基础。污染排放标准趋严,环保税改革“环保费”制度,排污许可要求“一证式”管理,排污权交易倒逼企业转型等一系列措施,都以“法治兜底”的姿态走上了正轨。
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民法典》,更是首次将绿色原则规定为民法基本原则,同时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单开篇,明确了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的惩罚性赔偿、确立公益诉讼制度等多项内容,成为一大亮点。
2019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成立5周年,明确走出了一条三诉并行、多元解纷的“绿色司法”道路,创新了多种审判模式、环境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形成“3+2”诉讼模式,并且探索与行政机关、环保专业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的合作,完善各项工作的衔接。
环境司法专门化体系基本建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正在回应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元的司法需求。
同时,社评,新版环保法自修订以来,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在扩大,案件类型趋于多元化,基本实现了对环保重点地区的全覆盖。“环境有价”,不仅在生态补偿制度推广的过程中为人所熟知,也在各类环境违法案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而很显然,《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正面提出,关于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硬”起来、“严”起来,“重”起来的要求,没有悬念会在环保领域发生新一轮“化学反应”。
二、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提出——“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法治保障。”
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被点名,我国对两大领域的环境质量的关注不言而喻。
发改委刚刚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取得的成效,包括:长江流域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的82.3%提高到2020年前11个月的96.3%,更是首次消除了劣Ⅴ类水体,可见长江流域水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而这离不开,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下,长江沿岸及长江经济带相关省、市、地区和企业的协同共治。
产业结构调整,污水和垃圾处置能力提升是2大重点任务。发改委也透露,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超过8000家,非法码头整改超过1300座,2400多个违法违规项目得到清理,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力度肉眼可见。
时值《长江保护法》新鲜出炉,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关口,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度评级再提一档,无可厚非。
至于黄河流域,《长江保护法》已至,《黄河保护法》相信也不会让人等太久。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依旧严峻,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代表建议加快制定黄河保护法。
2020年4月,《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先一步出台,为黄河流域建立健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指明了方向。“资源有价,责任共担,效益同享”,试点范围覆盖了沿黄九省(区),截至2022年。
生态环境部透露,2020年安排了10亿元引导资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深入推进黄河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继续开展黄河保护立法研究,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
三、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提出——
“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建设‘智慧法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
“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立法,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法律制度,抓紧补齐短板”
2020年前,“互联网+”的东风吹向全行业,环保也不例外开启了“信息化”、“智能化”新赛道。2020年后,环保嫁接“新基建”,更为迅猛地进入了环境产业3.0时代,向着新一轮蜕变绝尘而去。
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新一代科技的加持,智慧环保生命力更加鲜活。虽然目前,我国智慧环保产业规模还处于低位,但是业界普遍认为,在环境领域物联网信息采集和传输标准建立健全,信息化水平和能力更进一步后,其市场价值将快速提升。
当然,阿里、腾讯、华为、万科、中国移动等业界巨擘加入智慧环保“战局”,已经成为产业对资本吸引力的有力佐证,同时抬高了相关预期。实际上,融入“未来之城”规划,给智慧环保带来的影响将远超“到2020年产业规模或达650亿”这样的表象意义。
“重锤”再临,将锤炼出怎样一片属于环保产业的“朗朗乾坤”,值得期待。
到2025年,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日益健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更加科学有效,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内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
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站在了同一条线上。
一、
规划也提出——“统筹解决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法律法规存在的该硬不硬、该严不严、该重不重问题”
这意味着,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法治规范将更上一层楼,执法要求会更严,环境违法行为的“犯罪成本”将更高。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已经实施6年,期间也不断有配套的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出台,夯实环保基础。污染排放标准趋严,环保税改革“环保费”制度,排污许可要求“一证式”管理,排污权交易倒逼企业转型等一系列措施,都以“法治兜底”的姿态走上了正轨。
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民法典》,更是首次将绿色原则规定为民法基本原则,同时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单开篇,明确了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的惩罚性赔偿、确立公益诉讼制度等多项内容,成为一大亮点。
2019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成立5周年,明确走出了一条三诉并行、多元解纷的“绿色司法”道路,创新了多种审判模式、环境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形成“3+2”诉讼模式,并且探索与行政机关、环保专业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的合作,完善各项工作的衔接。
环境司法专门化体系基本建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正在回应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元的司法需求。
同时,社评,新版环保法自修订以来,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在扩大,案件类型趋于多元化,基本实现了对环保重点地区的全覆盖。“环境有价”,不仅在生态补偿制度推广的过程中为人所熟知,也在各类环境违法案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而很显然,《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正面提出,关于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硬”起来、“严”起来,“重”起来的要求,没有悬念会在环保领域发生新一轮“化学反应”。
二、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提出——“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法治保障。”
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被点名,我国对两大领域的环境质量的关注不言而喻。
发改委刚刚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取得的成效,包括:长江流域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的82.3%提高到2020年前11个月的96.3%,更是首次消除了劣Ⅴ类水体,可见长江流域水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而这离不开,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下,长江沿岸及长江经济带相关省、市、地区和企业的协同共治。
产业结构调整,污水和垃圾处置能力提升是2大重点任务。发改委也透露,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超过8000家,非法码头整改超过1300座,2400多个违法违规项目得到清理,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力度肉眼可见。
时值《长江保护法》新鲜出炉,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关口,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度评级再提一档,无可厚非。
至于黄河流域,《长江保护法》已至,《黄河保护法》相信也不会让人等太久。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依旧严峻,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代表建议加快制定黄河保护法。
2020年4月,《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先一步出台,为黄河流域建立健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指明了方向。“资源有价,责任共担,效益同享”,试点范围覆盖了沿黄九省(区),截至2022年。
生态环境部透露,2020年安排了10亿元引导资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深入推进黄河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继续开展黄河保护立法研究,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
三、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提出——
“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建设‘智慧法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
“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立法,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法律制度,抓紧补齐短板”
2020年前,“互联网+”的东风吹向全行业,环保也不例外开启了“信息化”、“智能化”新赛道。2020年后,环保嫁接“新基建”,更为迅猛地进入了环境产业3.0时代,向着新一轮蜕变绝尘而去。
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新一代科技的加持,智慧环保生命力更加鲜活。虽然目前,我国智慧环保产业规模还处于低位,但是业界普遍认为,在环境领域物联网信息采集和传输标准建立健全,信息化水平和能力更进一步后,其市场价值将快速提升。
当然,阿里、腾讯、华为、万科、中国移动等业界巨擘加入智慧环保“战局”,已经成为产业对资本吸引力的有力佐证,同时抬高了相关预期。实际上,融入“未来之城”规划,给智慧环保带来的影响将远超“到2020年产业规模或达650亿”这样的表象意义。
“重锤”再临,将锤炼出怎样一片属于环保产业的“朗朗乾坤”,值得期待。
-
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2021-01-11
-
河北省生态环境厅2020年度法治建设情况报告2021-01-05
-
全国纳贤,深圳东风邀您一起共赢环保大未来!2020-12-28
-
农业农村法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20-12-28
-
法治习语:司法工作 公平正义 权力运行法治化 生态环境保护2020-12-17
-
共同守护母亲河碧水长流(法治头条·法治长江调研行③)2020-12-15
-
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2020-12-08
-
北汽福田、东风商用车、陕汽集团被约谈2020-12-03
-
检察官聘为“副校长” 西安市碑林区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2020-12-02
-
新“固废法”通篇贯穿新发展理念 生态环境部加大宣贯力度 着力落实2020-11-30
-
植树节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青岛地质院助力“绿色青岛”建设2020-11-27
-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2020-11-18
-
环保先进理念融入雄安基建 居民满意度要求达到90%2020-11-17
-
长岛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执法治理扬尘污染2020-11-13
-
陕西实施“六大工程”助力法治政府建设20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