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万亿,138万亿都指向碳中和 7大投资领域你打卡了吗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0-11-17 14:04:54
热度:101
70万亿,138万亿都指向碳中和 7大投资领域你打卡了吗“努力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在这样的目标下再一
“努力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在这样的目标下再一次明确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同时,为了实现【碳中和】而勾画的蓝图,也直接唤醒了资本。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国内18家研究机构开展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提出了四种情景构想,其中实现2°C目标导向转型路径,2020―2050年能源系统需新增投资约100万亿元;实现1.5°C目标导向转型路径,需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
近日,落基山研究所与中国投资协会联合发布的《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中提到,碳中和目标将催生七大投资领域,撬动70万亿绿色基础设施投资。
“预计到2050年 ,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要能源”
“建筑、基础设施建设的碳排放占了中国碳排放总量的40%,而现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中国经济发展该转型了”
无论是“70万亿”绿色基础设施投资,还是“138万亿”能源系统新增投资的预测,都毫无疑问彰显了【碳中和】产业的“身价”。那么,上述提到的由此催生的“七大投资领域”,真的会带来惊喜吗? 数字化,基本上跟所有领域都呈交集状态,零碳能源转型自然也不例外。本次,将数字化与能效结合来进行简单的阐述。
能效,物理学上称之为在能源利用中,发挥作用的与实际消耗的能源量之比。消费者经常会在购买家电产品时接触到能效的概念,我国的能效标识中,1级能效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能耗最低。
设置能效标识,目的在于促进产品能效的提高和节能技术的进步。为了激发市场节能降耗的活力和能动性,工信部还每年公布“能效之星”产品目录,囊括了洗衣机、热水器、空气调节器、电冰箱、电饭锅、吸油烟机、空气净化器、工业锅炉、变压器、电动机、泵、压缩机、风机、塑料机械等类别。
那么,能效等级如何再进一步?数字化转型就带来了新契机。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是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能效管理水平的必然途径。用能数据的可视化收集、智能化分析、系统化调整,都可以通过平台实现,满足越来越多元化的用能需求。
“电力大数据+环保”模式兴起的本质也就在于此,只是在能效管控基础上进行了更大维度的延伸。数字化转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实现数字化、低碳化、电气化,是相辅相成的。
也不得不承认,这与终端消费电气化,以及零碳发电技术之间的关系,很密切。
零碳发电技术,实际上也可以归结为零碳排放发电。零碳排放并不意味着真的没有二氧化碳(CO2)的输出,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的相抵,达到控排为“零”,或者无限接近于“零”的目的。
最终想要实现零碳发电,大数据解构和智慧调控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看上海零碳馆,建筑材料用的水泥有一半的建筑废料,采用水源热泵技术为空调制冷,生物质锅炉随时降解餐厨垃圾转化为电能和热能。
可见,占碳排放总量40%的建筑、基础设施建设想要实现“零碳”也可以更多面。
【碳中和】主题与能源系统优化的渊源还不止于此,储能、氢能2大顶梁柱的发展或将掀起投资热。
储能,主要可分为机械储能、电磁储能、电化学储能3大类,目前全球储能技术的开发比较倾向于电化学储能。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84.6GW。
其中,储热和储氢市场规模仍比较小,商业化程度低,所以储能市场目前是以储电为主,且电化学储能分支发展势头强劲。回归到我国视角,截至2019年年底,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占全球近2成。
按照《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底,我国抽水蓄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要达到40GW,2025年为90GW。就电化学分支来看,截至2020年3月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32GW。
那么,就氢能市场来看呢?
2006年氢能及燃料电池写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16年,氢能被《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点名;2019年,中国氢能联盟发布《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提出2050年氢能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的预测;2020年,《2020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以及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氢燃料电池。
两会时期,也有数名人大代表建议加快做好氢能顶层规划,加大相关科研投入,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及推进产业发展等。按照目前的规划,到2050年,我国加氢站网络将基本落成。
据悉,我国氢能相关企业注册量在5年时间里增长了450%以上,尤其是在2014年以来,曲线陡峭程度可见上升,2019年注册量同比增幅接近50%。资本的布局,远比认知的更快。
而广东、海南等先一步加快完善氢能支持策略的地区,俨然成为了产业高地。
至于再生资源产业,环保在线已经多次探讨过相关问题。以垃圾分类的热度,“无废城市”建设6.8万亿的“带货力”,循环经济发展大方向,大环卫体系爆发式“输出”各种利好来看,其未来前景毋庸置疑。
“到2050年,这七大领域当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近15万亿元,并为中国实现零碳排放贡献累计减排量的80%”,落基山研究所董事如是表述。
“零碳中国”,2030、2050、2060,期待每一个打卡时刻。
同时,为了实现【碳中和】而勾画的蓝图,也直接唤醒了资本。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国内18家研究机构开展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提出了四种情景构想,其中实现2°C目标导向转型路径,2020―2050年能源系统需新增投资约100万亿元;实现1.5°C目标导向转型路径,需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
近日,落基山研究所与中国投资协会联合发布的《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中提到,碳中和目标将催生七大投资领域,撬动70万亿绿色基础设施投资。
“预计到2050年 ,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要能源”
“建筑、基础设施建设的碳排放占了中国碳排放总量的40%,而现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中国经济发展该转型了”
无论是“70万亿”绿色基础设施投资,还是“138万亿”能源系统新增投资的预测,都毫无疑问彰显了【碳中和】产业的“身价”。那么,上述提到的由此催生的“七大投资领域”,真的会带来惊喜吗? 数字化,基本上跟所有领域都呈交集状态,零碳能源转型自然也不例外。本次,将数字化与能效结合来进行简单的阐述。
能效,物理学上称之为在能源利用中,发挥作用的与实际消耗的能源量之比。消费者经常会在购买家电产品时接触到能效的概念,我国的能效标识中,1级能效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能耗最低。
设置能效标识,目的在于促进产品能效的提高和节能技术的进步。为了激发市场节能降耗的活力和能动性,工信部还每年公布“能效之星”产品目录,囊括了洗衣机、热水器、空气调节器、电冰箱、电饭锅、吸油烟机、空气净化器、工业锅炉、变压器、电动机、泵、压缩机、风机、塑料机械等类别。
那么,能效等级如何再进一步?数字化转型就带来了新契机。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是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能效管理水平的必然途径。用能数据的可视化收集、智能化分析、系统化调整,都可以通过平台实现,满足越来越多元化的用能需求。
“电力大数据+环保”模式兴起的本质也就在于此,只是在能效管控基础上进行了更大维度的延伸。数字化转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实现数字化、低碳化、电气化,是相辅相成的。
也不得不承认,这与终端消费电气化,以及零碳发电技术之间的关系,很密切。
零碳发电技术,实际上也可以归结为零碳排放发电。零碳排放并不意味着真的没有二氧化碳(CO2)的输出,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的相抵,达到控排为“零”,或者无限接近于“零”的目的。
最终想要实现零碳发电,大数据解构和智慧调控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看上海零碳馆,建筑材料用的水泥有一半的建筑废料,采用水源热泵技术为空调制冷,生物质锅炉随时降解餐厨垃圾转化为电能和热能。
可见,占碳排放总量40%的建筑、基础设施建设想要实现“零碳”也可以更多面。
【碳中和】主题与能源系统优化的渊源还不止于此,储能、氢能2大顶梁柱的发展或将掀起投资热。
储能,主要可分为机械储能、电磁储能、电化学储能3大类,目前全球储能技术的开发比较倾向于电化学储能。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84.6GW。
其中,储热和储氢市场规模仍比较小,商业化程度低,所以储能市场目前是以储电为主,且电化学储能分支发展势头强劲。回归到我国视角,截至2019年年底,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占全球近2成。
按照《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底,我国抽水蓄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要达到40GW,2025年为90GW。就电化学分支来看,截至2020年3月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32GW。
那么,就氢能市场来看呢?
2006年氢能及燃料电池写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16年,氢能被《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点名;2019年,中国氢能联盟发布《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提出2050年氢能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的预测;2020年,《2020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以及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氢燃料电池。
两会时期,也有数名人大代表建议加快做好氢能顶层规划,加大相关科研投入,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及推进产业发展等。按照目前的规划,到2050年,我国加氢站网络将基本落成。
据悉,我国氢能相关企业注册量在5年时间里增长了450%以上,尤其是在2014年以来,曲线陡峭程度可见上升,2019年注册量同比增幅接近50%。资本的布局,远比认知的更快。
而广东、海南等先一步加快完善氢能支持策略的地区,俨然成为了产业高地。
至于再生资源产业,环保在线已经多次探讨过相关问题。以垃圾分类的热度,“无废城市”建设6.8万亿的“带货力”,循环经济发展大方向,大环卫体系爆发式“输出”各种利好来看,其未来前景毋庸置疑。
“到2050年,这七大领域当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近15万亿元,并为中国实现零碳排放贡献累计减排量的80%”,落基山研究所董事如是表述。
“零碳中国”,2030、2050、2060,期待每一个打卡时刻。
-
关于召开“生物质(垃圾)高效发电汽轮机技术研讨会”的通知2020-11-10
-
“千吨级”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生物质二期处理项目设备交付开工仪式顺利启动2020-11-03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2020-11-03
-
用电更便宜,充电更方便? 来看新能源汽车下一个15年2020-11-03
-
山东一省44个生物质发电项目!2020年第六批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项目清单公布2020-11-02
-
政策解读 | 4号文补充通知有关生物质发电问题答疑2020-10-29
-
政策解读|4号文补充通知中有关生物质发电问题答疑2020-10-29
-
昆明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应用2020-10-22
-
黑龙江哈尔滨宾县签订生物质热电联产改造项目2020-10-20
-
两部门关于组织开展2020年度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遴选工作的通知2020-10-16
-
1560亿新增投资苗头乍现 农林生物质能非电利用潜力待发2020-10-12
-
深度观察 | 后补贴时代我国生物质能发展思考(一)———政策篇2020-10-06
-
工信部发布《“能效之星”产品目录(2020)》2020-09-30
-
生物质发电退补方案信号:6-7成项目难入库,“抢装潮”来了2020-09-22
-
生物质发电企业:要建立联盟组织,与地方政府抱团取暖20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