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厨余垃圾迎首波跃升,鲁豫冀粤等地餐厨垃圾蓝海持续……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0-08-28 14:02:37
热度:87

厨余垃圾迎首波跃升,鲁豫冀粤等地餐厨垃圾蓝海持续……2019年,“垃圾分类”成为了固废行业毫无疑问的“年度热词”,从国家到地方的系列

2019年,“垃圾分类”成为了固废行业毫无疑问的“年度热词”,从国家到地方的系列政策推动将垃圾分类从“口号”转化为“行动”。为了避免“先分后混”,真正实现有机质的资源化利用,作为垃圾分类的下游关联行业,以厨余垃圾处理等为代表的有机固废处理行业关注度受到极大提振。然而,2020年以来疫情对我国各行各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也对有机固废各细分领域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未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行业如何面对系统性变革,如何在上下游产业出现不确定性变化之时变“危”为“机”,推动垃圾分类带来的“红利期”加速到来,成为行业共同面对的思考与挑战。
  垃圾分类持续利好,厨余处理需求扩容提速
  厨余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垃圾分类的推动。近年来,国家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多重政策利好不断。
  2016年12月,决策层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习近平还多次实地了解基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并对这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将垃圾分类的目标正式明确,分类标准初步明确,标志着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步入快车道。通知提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分类方法。引导居民将“湿垃圾”(滤出水分后的厨余垃圾)与“干垃圾”分类收集、分类投放。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居民社区设置专门设施对“湿垃圾”就地处理,或由环卫部门、专业企业采用专用车辆运至餐厨垃圾处理场所,做到“日产日清”。
  2017年底,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要求2018年3月底前,46个重点城市要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方案或计划行动,明确年度工作目标,量化工作任务。
  2018年,垃圾分类工作跻身成为“新时尚”。
  2019年,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升,“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国家层面垃圾分类相关政策  46个试点城市中,有11个城市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如《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有17个城市出台了政府规章,如《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昆明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还有16个城市出台了规范性文件。在政策出台时间上,半数以上城市反应迅速。
46个试点城市中,有26个城市都是在2019年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如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武汉等,济南、呼和浩特、咸阳等3个城市在2020年出台了相关法规。E20研究院固废产业研究中心对46个重点城市的垃圾分类标准进行了统计分析,40个城市明确提出将易腐垃圾(或餐厨/厨余垃圾)作为分类垃圾之一,占比高达87%,其中25个明确立法(出台管理条例或管理方案)的城市100%将易腐垃圾单独进行划分,对居民而言,厨余垃圾的分类成为了“违法必究”的义务。
  表3 地方层面政策列表: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启动时间表  垃圾分类的效果在以上海为代表的部分城市已经开始有所体现,可收集垃圾结构发生明显改变,湿垃圾(厨余垃圾)占比明显提升并逐步稳定:上海市在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强制分类之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9年1.3万余个居住区(村)垃圾分类达标率由2018年年底的15%提高到90%,单位达标率总体为87%。具体到各类垃圾来看,2019年,上海日均干垃圾处置量1.77万吨,湿垃圾分出量0.75万吨,可回收物0.40万吨,有害垃圾分出量0.6吨,同比分别减少17.5%,增加88.8%、431.8%和504.1%。
  2020年垃圾分类重点目标为实现95%以上的居村及单位垃圾分类实效达标、85%以上的街镇分类实效示范;确保可回收物回收量6000吨/日以上,有害垃圾清运量达到1吨/日以上,湿垃圾分出量达到9000吨/日左右,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16800吨/日以下。  图1上海市垃圾收集量组分变化情况(一)  图2上海市垃圾收集量组分变化情况(二)  而就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大多数城市垃圾分类的推进程度远不及上海。相应地,厨余垃圾的分出量及处理需求释放情况也相对滞后。E20研究院观察,垃圾分类进展较好的城市,末端处理市场环境往往也相对较为成熟。一般来说,城市整体垃圾分类完善的城市,如宁波、厦门、深圳等地的末端集中式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相对先进;而多数分类体系尚未完全搭建的城市,则多以分散式小规模处理设备为主。
  在全国范围内按照城镇生活垃圾成分占比测算,厨余垃圾总量理论上可达12000万吨左右。考虑到农村及中小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尚不完善,垃圾分类下沉程度尚且不足,厨余垃圾市场空间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垃圾强制分类城市以及“无废城市”试点地区等。根据《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2018年,200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1147.3万吨,处置量21028.9万吨,处置率达99.4%,可见大中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要求已经基本达到,然而按照厨余垃圾占比40%计,大中城市厨余垃圾总产生量可达8000万吨。据E20研究院对多个垃圾分类先进城市的实地调研结果显示,垃圾分类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小区的实际可分出的厨余垃圾占生活垃圾10-20%左右,因此可以预计,考虑到厨余垃圾处理市场受到垃圾分类水平的整体制约,调研城市的分类水平位列全国上游等综合因素,垃圾分类全面铺开后,预计每年可分出的厨余垃圾总量约2000-3000万吨左右。这一数字将随着垃圾分类的进一步推广而逐步攀升。
  E20研究院预测,在垃圾分类全面强制推行的基础上,三年内我国大中城市的厨余垃圾市场将迎来行业的第一次跃升。考虑多数城市垃圾分类推广仍处于初期,三年内基本建成厨余垃圾收运体系并投入运行的城市数量有限,预计2021年以后每年可单独收集的厨余垃圾总量约2000-3000万吨左右,这一总量可释放的市场空间将达100-300亿元。而理想情况下,我国(仅大中城市)每年厨余垃圾总量在9000万吨左右,其潜在的市场容量在500亿元左右。
  后疫情时代,餐厨行业机遇与风险同行
  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8》统计推算,当年我国县级以上城镇地区餐厨垃圾总产生量为5308万吨,较上年略有增长。从产生量来看,人口和经济大省广东遥遥领先,日均餐厨产生量超过12000吨。山东、河南两省位列二三,日产餐饮垃圾万吨以上,均为餐厨垃圾处理市场的首要布局点。江苏、四川、浙江、湖南、河北等中部人口密集地区市场可观,跻身第二梯队。
  而在处理方面,据E20研究院观察,我国餐厨垃圾处理市场呈现“东高西低”的明显趋势,东部沿海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处理能力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从经济带来看,长江经济带沿线发展态势相对较好,黄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则整体表现不佳。  从当前处理能力(含远期规划及在建能力)与处理需求的相对关系,即供需平衡能力来看,E20研究院将我国餐厨垃圾处理区域市场整体分为三大区:市场关注区、充分竞争区、需求风险区。其中,蓝色虚线(当前全国平均收运率水平下的供需平衡线)上半区供给整体不足,尚不能满足我国当前较为滞后的餐厨垃圾收运平均水平需求,末端处理市场处于高度蓝海阶段,值得市场重点关注;供需平衡线附近的省份当前处理能力与收运水平下的处理需求大致相当(但对单独省份乃至城市而言存在个体性差异);蓝色虚线与灰色虚线(100%收运率水平时的供需平衡线)之间的区域当前餐厨垃圾的处理需求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较更优,在餐厨垃圾收运体系建设过程中,其处理能力亦需根据本地情况相应提高,末端处理企业需单独识别市场机遇;灰色虚线(100%收运率水平时的供需平衡线)附近区域省份的末端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已相对完善,但如末端设施全部落地,则地方政府需警惕收运体系不完善给末端设施运营商带来需求风险。
  我国餐厨垃圾处理市场整体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下图的区域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省份位于在当前供需线以上的“供小于求”半区,除去贴近平衡线的部分省市,山东、河南、河北、广东等地的餐厨垃圾蓝海值得关注。  与往年不同的是,2020年疫情对餐厨垃圾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不确定性。随着国内疫情逐步稳定,多数地区餐饮行业开始逐步回暖,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的供应危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自2020年春夏以来,疫情的全球性扩散加剧,且国内广州、北京、乌鲁木齐等地先后开始出现局域性、小规模散发疫情,防疫常态化成为一定时期内的必要动作,对餐饮及其产业链下游行业的间歇性冲击将成为“新常态”。(本文略对原文有所删减)  原标题:厨余垃圾迎首波跃升,鲁豫冀粤等地餐厨垃圾蓝海持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