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多地加速转向绿色“里子” 海绵城市景气度持续上升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09-18 08:40:18
热度:81

多地加速转向绿色“里子” 海绵城市景气度持续上升【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面对自然“海绵体”遭破坏、城市内涝问题频现的状况,重塑城市“海绵体&r

【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面对自然“海绵体”遭破坏、城市内涝问题频现的状况,重塑城市“海绵体”,恢复自然水生态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通过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部分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当城市内涝、水资源匮乏等大城市病越发暴露的时候,管理水资源,使其回复自然循环的过程,已势在必行。这一方面使得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更加受到关注,另一方面也促使更加环保绿色的“海绵城市”概念逐渐兴起。近年来,作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缓解城市内涝的一项重大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许多城市陆续铺开,城市发展方式迎来重大转变。
中央及各部委政策密集发布确定方向,各地方政府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加速执行,到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海绵城市政策的推动呈指数型增长。尤其是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3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而政策和试点不断超预期反映国家层面的坚定态度,则有望爆发新一波海绵城市的投资热潮。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曾指出:“海绵城市是中国自己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水问题综合治理理念,是城市水问题治理的中国智慧。”而事实上,海绵城市建设既可解决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也可以应对我们现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需求。众所周知,雨水收集利用是实现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涵养地下水、降低面源污染、减轻城市洪涝和排水系统压力、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海绵城市是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可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也就是实现地表水资源、污水资源、生态用水、自然降水、地下水等统筹管理、保护及利用,确保城市水循环能够与自然水循环相互贯通,减轻城市“逢雨必涝”等水安全问题。
建设“海绵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或“柔性”设施,并注重与传统的“刚性”设施进行有效衔接。也正基于此,海绵城市则因其注重城市对雨水的自然吸纳、蓄渗和就地调节而被称为“绿色思路”。以此为出发点,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建筑小区项目部以问题为导向,结合不同项目的不同特色,提出方法各异的改造方案。
截至目前,全国有重庆、济南、武汉、福州等30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从各地规划方案划定的时间表来看,大多城市将完成目标定在3—5年后,目前多数处在布局阶段。业内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1.5亿元,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总投资额有望超过5万亿,这是一个巨大的投资空间。但与此同时,试点地区资金缺口普遍偏大。
在中央补助的资金与海绵城市项目资金需求缺口较大的背景下,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成为打破僵局的一个选择。济邦咨询公司董事长张燎指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对PPP应有合理期待,PPP不可能带来免费服务。就像过去自己采买做一桌菜,现在是付费请大厨直接奉上盛宴。”因而,包括园林、生态修复,管道及渗水材料,市政工程及污水处理,以及水文灾害监测等4个领域的投资机会,或将成为各路社会资本的投资风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