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江苏召开2019年全省低碳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0-07-06 10:02:53
热度:54

江苏召开2019年全省低碳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2020年7月1日上午10点。  杜其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生态环境厅7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在此,首先向辛勤工作的广

2020年7月1日上午10点。
  杜其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生态环境厅7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在此,首先向辛勤工作的广大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敬意!7月2日是第8个“全国低碳日”,主题为“绿色低碳 全面小康”。为宣传我省低碳发展工作和成效,普及低碳发展理念,提高全社会低碳发展意识,决定召开本次新闻发布会。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王华、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宁晖、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蒋勐。
  现在,有请王华处长发布《2019年江苏省低碳发展报告》。
  王华:大家上午好!为宣传全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充分展示我省各地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的积极行动和成功经验,培育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意识,我们在这里发布《2019年江苏省低碳发展报告》。首先,对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江苏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2019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全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转隶至江苏生态环境厅的第一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战略思路,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经初步估算,2019年,全省碳排放强度比2018年下降6.0%,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十三五”前四年全省碳强度累计下降约24.5%,提前完成国家下达全省“十三五”碳强度目标;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超额完成降低3%的约束性目标,2016至2019年累计降低18.2%,提前完成国家下达全省“十三五”目标。
  主要工作成绩表现在六个方面。
  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
  (一)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江苏入围全国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有6个,占全国的1/4。
  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2.8%和44.4%,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142家、比上年增加3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973家、比上年增加250家。
  服务业已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利润增长7.5%,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1.3%。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全年压减钢铁产能80万吨、水泥产能21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660万重量箱;关闭高耗能高污染及“散乱污”规模以上企业3600多家;关停低端落后化工企业1200家以上。
  (二)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
  发展低碳能源体系
  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37.8%,非化石能源装机达到25.7%,非化石能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量比重10.4%。其中,光伏发电累计装机1485万千瓦,同比增长11.5%;风电累计装机1041万千瓦,同比增长20.5%;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189万千瓦,同比增长17.4%;抽水蓄能电站并网装机260万千瓦。
  积极扩大天然气利用
  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10.8%,比2018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三)
  加快推进绿色制造
  行业能效水平不断提升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95%。
  持续开展绿色制造示范创建
  全省共新增5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个绿色园区、3个绿色供应链企业,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147家、绿色园区11个、绿色供应链企业7家。
  (四)
  推动发展低碳农业
  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全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3%,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削减约9%。
  推动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0%。
  稳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3%以上,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的比例达到95%以上。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以上,全省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4300万亩。
  (五)
  扎实增加生态系统碳汇
  努力增加林业碳汇
  扎实推进绿美乡村和城市森林建设,2016-2019年,全省新增造林面积194.6万亩,建设绿美村庄2111个,完成森林抚育439.39万亩。
  严格自然湿地保护
  全省新建省级以上湿地公园23处,湿地保护小区190处,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5.8%,覆盖全省重要自然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形成。
  稳步推进重点领域低碳发展
  (一)
  有序推进建筑低碳化建设和管理
  推进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
  2015-2019年,全省新增节能建筑面积共8.56亿平方米,新增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面积3.44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934万平方米,累计节能1843万吨标准煤。
  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2015-2019年共确定各类示范230项(其中,区域示范19项),绿色建筑数量和规模、节能建筑规模全国第一,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面积全国领先。
  构建江苏特色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发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地方标准,实现绿色建筑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过程闭合管理。
  (二)
  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积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
  全省无车承运试点项目已发展到77个,整合车辆数居全国第一。
  推动运输装备升级
  全省道路运输领域共有纯电动等各类新能源车5.5万多辆,同比增长16.6%;内河LNG动力船舶92艘,总数占全国LNG运营船舶总数的三分之一。
  持续推进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
  省交通运输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海事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实施在航运输船舶封舱管理的通告》。
  推进港口码头岸电设施建设
  落实交通运输部《港口岸电布局方案》,大力推动船舶靠港使用岸电。
  (三)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倡导社会绿色出行
  新辟、优化城市公交线路438条,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4条,累计开通轨道交通线路25条,总里程超过747公里、跃居全国第二。
  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
  全省共投放公共自行车车辆总数47.2万辆,服务网点1.7万个,日均租用量66.1万次。
  积极开展绿色生活宣传
  节能宣传周期和低碳日活动期间,组织开展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主题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低碳生活理念。
  积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
  南京市成功举办中国(南京)国际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峰会和治理塑料污染行动南京峰会,探索低碳发展南京方案。推出“绿色出行,点亮低碳南京”活动,总参与人数突破97万人。
  苏州市连续5年对碳排放13000吨以上企业开展核查。围绕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四个重点领域,建立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和定期会商机制。推进尚美“零碳工厂”示范工程、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低碳试点。
  无锡市积极开展《无锡市碳普惠机制研究》,为无锡市碳普惠试点建设提供完善的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低碳社区试点工作,新吴区新安街道、新安花苑第三社区等6个社区被明确为低碳社区试点单位。
  镇江市成功举办第四届国际低碳(镇江)大会高峰论坛,制定《2019年度镇江市低碳城市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细则》。开展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保护长江母亲河”增殖放流等低碳宣传活动。
  徐州市建成秸秆畜禽粪便太阳能沼气集中供气示范项目22处,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建成投产生活垃圾焚烧处置基地5个,日处理能力达11130吨,焚烧能力达8150吨/日,全面实现“全面焚烧、零填埋”。
  充分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支撑作用
  推进碳市场建设工作,完成500多家2016-2018年度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任务;持续强化对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沿领域和重大问题,组织开展碳排放降低和大气环境治理协同作用、统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等方面课题研究,开展“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任务的研究,推动我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建立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保障
  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降低指标纳入《江苏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江苏省“十三五”设区市人民政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试行)》;省生态环境厅等7部门印发《江苏省绿色债券贴息政策实施细则(试行)》《江苏省绿色产业企业发行上市奖励政策实施细则(试行)》《江苏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实施细则(试行)》《江苏省绿色担保奖补政策实施细则(试行)》等4个文件,率先出台绿色金融政策。
  积极开展低碳宣传和国际合作
  开展“全国低碳日”活动,省政府在“全国低碳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各设区市积极举办低碳主题峰会;在省政府主办的大型活动上首次实现碳中和,将2019年国际环保新技术大会产生的462吨二氧化碳,通过在宿迁市沭阳县新建25亩林业项目的方式进行抵消,实现碳中和。中德合作江苏低碳发展项目(三期)获生态环境部和德国环保部门批准,并列入《江苏省重点国别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1)》,重点支持我省开展碳排放达峰、协同大气环境治理等方面工作,为低碳工业园区和低碳城市引入整体规划提供长久有效的支持发展机制。
  2019年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全省低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能源、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防治的协同,推动全省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情况,详情请参阅《2019年江苏省低碳发展报告》。
  最后,对各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对江苏生态环境工作的大力支持,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杜其松:谢谢王处长。现在进入提问环节。
  新华日报许海燕:2020年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兑现应对气候变化承诺,完成国家的计划任务,请问全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什么计划?
  王华:感谢新华日报记者的提问。2020年面临诸多挑战,但挑战和机遇总是并存的。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谋划的关键之年,我省将紧紧围绕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这三方面作用,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强化“十三五”目标落实和“十四五”规划研究
  在做好2019年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自评估的同时,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推动我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打造我省低碳发展新动能。
  抓好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
  加强体制机制、基础研究和能力、碳市场及低碳示范试点的建设,例如逐渐完善政府各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定期会商、数据共享等机制;组织开展电力企业及其它行业的培训;持续推进南京、苏州等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
  探索创新打造亮点
  按照全国总体要求,开展我省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实施方法研究并完成电力行业的配额分配工作。探索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与污染防治的有效衔接路径,推动排放单位监管、排污许可制度、防治措施和减煤工作等“四个融合”。积极推进省级近零碳排放示范区、示范工程创建,鼓励南京等低碳试点城市率先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遴选一批特色鲜明、指标设置科学、有复制推广价值的试点项目。
  加强国际合作和宣传教育
  推进实施中德合作江苏省低碳发展三期项目,加强与德国、英国等外国政府以及低2度联盟、德国合作机构(GIZ)等国际组织在城市碳排放达峰、绿色低碳园区建设、减煤等方面展开务实合作。深化“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鼓励深化碳普惠制度创新,倡导并普及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扬子晚报曹卢杰:由于疫情冲击,企业停产停工,为了“六保”“六稳”任务,全国全面推行复工复产,是否会给碳减排任务带来压力?我省采取哪些措施在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碳排放反弹的问题?
  王华: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最切合实际。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六保”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稳”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面对疫情冲击,我省将进一步强化“六稳”举措,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推动实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全力做好稳投资和保居民就业工作,精准服务企业复工复产,为疫情后重振提供更优的环境要素保障。
  坚持环境管理不放松
  坚守环保底线,对未完成环保治理的相关企业禁止其恢复生产,防止企业走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老路。
  加强对企业技术扶持和指导
  通过精准下沉,设立专项督查组和驻企指导员,对各市重点排污企业的环保物资、污染治理设施、固危废管理等情况开展现场检查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在项目建设、试运行、复工复产过程中,排查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指导企业编制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应急预案。
  制定并落实落细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将与疫情防控物资生产和民生保障密切相关的、排放量小、吸纳就业能力强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领域守法意识强、管理规范、环境绩效水平高的,已安装在线监控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的企业,纳入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免除部分企业现场执法检查,或通过非现场执法的方式开展执法监管。同时结合企业环境信用等级和日常监管情况建立动态更新机制,适时开展政策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规避环评审批及监管盲点,逐步完善配套措施,从而降低政策执行风险。
  创新非现场监管执法模式
  充分利用遥感、无人机、在线监控、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等先进科技设备和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减少企业接受现场检查的频次。
  发挥绿色金融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主动守法
  将绿色信贷、延期或减免环境保护税等政策向环保诚信及良好企业倾斜,充分发挥绿色发展基金作用,优先支持环保诚信及良好企业复工复产。实施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加大环保专项资金向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向环保诚信和良好企业倾斜。用好政策组合拳,支持企业在提高生产效益的同时,确保排污标准不降低。
  省广电总台融媒体中心陈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转到生态环境厅一年多了,请问这项工作转过来以后有什么不同?有哪些亮点?
  王华:2019年是应对气候变化转隶到生态环境厅的第一年,11个设区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职能设在大气污染防治科,通过统筹大气污染防治与应对气候变化两项工作,为充分发挥大气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增效作用提供保障。
  一年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主要取得如下进展及亮点:
  顺利完成碳强度下降年度目标
  初步测算,2019年全省碳排放强度比2018年下降6.0%,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
  顺利推进碳市场建设基础工作
  对我省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的50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组织开展了2016-2018年度碳排放核查任务,完成全省电力行业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研究和配额分配试算工作。
  深化低碳示范试点工作
  持续推进苏州、淮安、镇江、南京、常州等5个国家低碳城市的试点评估和经验总结推广工作。为期五年、总经费500万欧元的“中德合作江苏省低碳发展项目”三期落地,并据此组织开展了近零碳排放试点示范研究。
  加强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沿领域和重大问题,组织开展碳排放降低和大气环境治理协同作用、统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分批次、分层次对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第三方核查机构和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电力企业等,开展相关专题能力建设培训,切实提高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能力。
  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宣传
  组织开展“全国低碳日”活动。去年省政府在“全国低碳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全国唯一),并发布《江苏省2017-2018年低碳发展报告》,向全社会介绍我省在各个领域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政策行动和取得的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南京电视台原玲:南京市是第三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近几年围绕低碳试点南京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周宁晖:感谢您的提问,在此简单介绍一下南京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近年来,南京市紧扣“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定位,围绕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为契机,推进产业、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低碳转型,全市绿色低碳发展工作取得以下积极成效:
  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44%;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仅增长13%,PM2.5年均浓度由57微克每立方米下降至39.8微克每立方米,空气优良率由64%改善至70%,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实现“双赢”。
  主导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着力打造“4+4+1”现代产业体系,截至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较2015年提升2.3个百分点。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实行煤炭消费总量管控,因地制宜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全市煤炭消耗总量较2015年削减394万吨,而“十三五”期间新增光伏并网总装机容量约420兆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5.8%。
  生态农林快速发展
  积极推动和发展农业生产绿色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森林碳汇。2019年全市化肥施用量较2015年减少13.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林木覆盖率达31.3%,林木蓄积量达1003万立方米。
  低碳出行取得突破
  推进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建设,全市地铁运营里程达378公里,位居全国第四;主城区公交车辆除过江隧道车辆外已全部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出行分担率超63%;投用各类新能源汽车约5万辆,车辆和充电桩均占全省总量30%以上,累计发展量居全省第一。
  绿建古都初见成效
  2017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标准,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近5000万平方米,其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面积近2200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约375万平方米。
  后期,我市将全面落实《南京市低碳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力争在产业低碳化、能源低碳化、建筑低碳化、交通低碳化、公共管理低碳化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逐步形成“城市发展贯彻低碳理念、经济转型依靠低碳产业、社会公众营造低碳氛围”的可持续发展新局面,在全国起到较好的示范试点意义。
  现代快报徐红艳:苏州是工业大市,能源消耗总量位居江苏首位,也是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苏州市如何同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低碳试点共同发展的?
  蒋勐:感谢记者对苏州低碳发展的关心。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低碳发展,以低碳城市建设为契机,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不仅将低碳建设作为当前的战略任务,更是作为经济社会调结构、促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要抓手,践行“政府推动、市场引领、技术导向、融合创新、因地制宜、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形成“城市发展贯彻低碳理念、经济转型依靠低碳产业、社会公众营造低碳氛围”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苏州低碳建设重点围绕“1234”的总体发展思路,即:
  一条主线——以产业低碳转型升级为主线;
  两个重点——以工业领域节能减碳和交通建筑碳排放控制为重点;
  三个助推——以优化能源结构、增强碳汇能力和建设低碳社会为助推;
  四项支撑——以低碳管理创新、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人才培养和低碳试点示范为支撑。
  通过多措并举,苏州不仅连续多年保证了GDP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圆满完成了低碳发展的目标,在上年度控制温室气体目标责任考核中,苏州得分居全省第一。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开端,低碳发展永远在路上。苏州将坚持通过低碳发展持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破资源能源约束,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城市,走出一条在发达地区后工业化时代低碳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苏州之路”。
  杜其松: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大家!
  原标题:全文实录 | 2019年全省低碳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