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利好政策难掩天然痛点 海水淡化疾呼“强心针”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09-18 06:59:28
热度:82

利好政策难掩天然痛点 海水淡化疾呼“强心针”【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时冷时热,冷多热少,一直被业界视作海水淡化产业步履蹒跚的真实处境。2016年以来,一连串市场并购案打破了海水淡

【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时冷时热,冷多热少,一直被业界视作海水淡化产业步履蹒跚的真实处境。2016年以来,一连串市场并购案打破了海水淡化行业多年的沉寂。人们不禁揣测,这回是真的火了吗?海水淡化春天真的到了吗?


利好政策难掩天然痛点海水淡化疾呼“强心针”
从太空眺望地球,这个蓝色的星球,十分美丽。这是因为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因此它被地理学家形象地称为“水球”。而在中国水资源分布图上,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这个不等式令人纠结。
快速发展的中国有多缺水?据《人民日报》此前的报道消息称,中国人口占世界22%,而淡水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4,人均淡水占有量在世界上排第109位,是12个严重贫水国之一。全国657个城市有300多个缺水,天津、大连、青岛、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更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其中,北京、河北、山东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在300立方米左右。
开源节流,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贯思路。调南水解北渴,跨越半个世纪的“黄金水道”变成现实。公开资料显示,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全面通水两年来,水质全线达标,受水区覆盖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33个地级市,受益人口达8700万人。
日益紧张的城市水危机,令海水淡化的产业春天呼之欲出。“除了节流外,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开源增量技术亦是缓解水资源困境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李琳梅看来,向大海要水“喝”,不仅具有“不淹地、不移民、不争水”的特性,亦能实现稳定供水、应急供水的多重实质性利好。
国家海洋局科技司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海水淡化产业正处于规模化应用的冲刺期。”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5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仅在2015年,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实现增加值14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海水淡化方面,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个,日产水规模100.88万吨/日;万吨级以上海水淡化工程31个,产水规模887800吨/日。从区域分布来看,全国海水淡化工程主要分布在辽宁、天津等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沿海城市与海岛。
然而,上述产能值与《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所明确的,截至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要达220万吨/日的目标相去甚远。即便在早开始规模化利用淡化海水的天津,这一曾被业界寄予厚望的城市,海水淡化至今仍难流入寻常百姓家。据《经济日报》报道,在2013年,天津市总供水量中海水淡化产量为0.31亿立方米,仅占全市总供水量的近3%。
“尽管这几年国内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渐入佳境,但这只‘猪’的飞翔梦并没有实现。”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随着大量装置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海水淡化的实际产能利用率却相对较低。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海淡行业有一个天然的痛点:高成本。目前,我国海水淡化产水成本集中在5元/吨至8元/吨,虽已接近国际领先的处理工艺,但相比自来水水价仍偏高。在李琳梅看来,即使用上了更新、更加前沿的处理工艺和技术,但采用膜法淡化要耗费电能,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海水淡化的产业成本。与此同时,现有市政水价未包括政府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成本,短期内,水资源“廉价”的社会属性难以更改。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总工程师阮国岭指出,目前在膜市场国产化设备占有率偏低,需要自主创新研发性能更好的膜,以降低海水的处理成本与实现零排放的市场需求。此外,在海水淡化工艺中,浓盐水、退役膜等都会造成一定污染。中国盐业协会副理事长朱国梁指出,每生产一吨淡水将副产1—2吨浓盐水,如若直排入海,将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在这种困境之下,增加收益与降低成本成了海水淡化产业的突围路径。事实上,海水淡化成本并非没有压缩空间,其中关键在于,提升核心处理工艺的国产化技术水平以及提升项目运营能力。而如何进一步挖掘,成了“十三五”期间海水淡化产业的关窍所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