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两增一减、“满月考”,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初显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0-06-15 12:03:11
热度:53

两增一减、“满月考”,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初显自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北京市门头沟区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垃圾分类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稳步推进垃圾分

自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北京市门头沟区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垃圾分类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开展。

“月考成绩单”出炉

门头沟区常住人口共计34.4万人。截至目前,全区123个社区、138个行政村、450余家党政机关、2582家社会单位开展了垃圾分类工作,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从5月1日至6月10日,全区共清运厨余垃圾1364.4吨(居民厨余433.7吨,社会单位厨余930.7吨),可回收物2074吨,其他垃圾11663吨。其他垃圾量由5月1日的300.2吨降至6月10日的261.1吨,减量13%;居民厨余垃圾量由1.8吨上升到17吨,增长8.4倍,分出率由0.61%增长到6.53%;可回收物由36吨上升到67吨,增量86%。生活垃圾“两增一减”明显,分类效果初现。

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成立了以书记、区长为组长的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三名副区长任总指挥的战时指挥部,建成“一办八组”,按照市级指挥部工作节奏坚持区级调度工作机制。

二是持续开展宣传动员,与新华社、《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人民网等媒体建立稿件推送机制。刊播新闻稿件20篇条,网络转载转发累计1000余篇次,同时联动区属50余家政务新媒体,发布垃圾分类相关文章130余篇次,累计阅读量超过45万。

三是夯实运行基础。推广“撤桶并站”的模式,基本完成桶站标准化改造;完成全区24个垃圾楼标准化改造;环卫部门的分类运输车辆喷涂工作完成50%。初步建立了社区可回收物交投点、街乡镇中转站、区分拣中心三级设施布局,采用回收企业定时上门收集或到交投点收运相结合方式,使90%小区的可回收物得到了有效处理。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促责任落实。区纪委牵头建立专项工作方案,对责任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区城市管理委全体机关干部进行下沉督导检查;第三方队伍对全区十类责任单位进行暗访;社区组、物业组发动志愿者进行监督。5月份,全区第一轮检查覆盖率达到100%,目前正在进行第二轮检查。

五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成立区级垃圾分类执法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专项执法百日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743人次、执法车辆663台次,检查居住小区575个,检查社会单位1118家,共发现存在问题单位135家,发现垃圾投放环节问题309处,立案处罚违法行为75起。

特色模式探索

门头沟区山区面积大,城区人口密集,面临农居混居、老旧小区、回迁房小区、成片平房等复杂情况,为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了困难。为探索适合区情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门头沟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是在农村地区推广“垃圾分类吹哨人”模式。为实现定时收运、集中转运,全区138个行政村,其中84个村采用上门收集方式收运,覆盖率达60.9%。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又达到垃圾分类效果。

二是“两巡查一抽查”、“周排名、周通报”相结合,压实责任。

社区领导和物业管理人员定时巡查桶站志愿者值守情况,并报指挥部社区组、物业组备案。区领导每天对社区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当日必须整改到位。5月12日起开展全区村居周检查周排名,每周区长办公会通报点评,双周区委常委会通报,并将前10名、后10名在《京西时报》、区电视台进行曝光,促进整改。6月起对党政机关进行检查排名通报,督促党政机关带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三是持续提高农村地区厨余垃圾就地处理水平,解决山区垃圾运距远的问题。王平镇、雁翅镇建设厨余垃圾生化处理设施,采用堆肥方式处理厨余垃圾;妙峰山镇陈家庄村通过养殖蚯蚓处理厨余垃圾,做到厨余垃圾不出镇。

四是开始建设全区垃圾分类智慧管理系统。在生活垃圾计量系统的基础上,与城市管理指挥平台相结合,将投放、监督、收转运、末端处理全过程纳入系统,实现责任人考核、作业队伍、处理设施全过程管理。

五是研究解决厨余垃圾“破袋”问题。一方面在前端投放环节加装“破袋神器”,另一方面在末端处理环节研究进场垃圾预处理“破袋”,首钢生物质公司目前正在开展预处理“破袋”工艺设计工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