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加速规模化应用 海水淡化将告别高成本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09-18 05:35:49
热度:52
“十三五”加速规模化应用 海水淡化将告别高成本【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当前我国海水淡化行业正处于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国家海洋局科技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当前我国海水淡化行业正处于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国家海洋局科技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已在沿海多地建成多个海水淡化项目,主要用于工业和生活用水。根据《2015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产水规模100.88万吨/日。然而,若要让海水淡化进入寻常百姓家,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十三五”加速规模化应用海水淡化将告别高成本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日前印发《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截至2020年,海水利用实现规模化应用,产业链条日趋完备;“十三五”末,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日以上。
《规划》分为总体要求、扩大海水利用应用规模、提升海水利用创新能力、健全综合协调管理机制、推动海水利用开放发展与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等六个部分。《规划》指出,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海水利用实现规模化应用,自主海水利用核心技术、材料和关键装备实现产品系列化,产业链条日趋完备,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政策与机制更加完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规划》提出要“扩大海水利用应用规模”,即在沿海缺水城市、海岛、产业园区和西部苦咸水地区等重点领域和电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海水利用的规模化应用,开展海水利用示范城市、示范海岛、示范园区等的建设。其中,在沿海缺水城市,集中支持建设2-5个海水利用示范城市,并开展技术政策试点示范,探索海水淡化水进入城市市政供水管网的模式及投资、运营和管理机制,建设与城市低民生用水相适应的海水淡化厂。另外,通过改造、新建,在天津、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建设5万吨/日及以上的区域海水淡化保障工程。
与此同时,《规划》明确了未来海水淡化产业的任务表:“十三五”末,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日以上。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05万吨/日以上,海岛地区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4万吨/日以上。海水直接利用规模达到1400亿吨/年以上,海水循环冷却规模达到200万吨/小时以上。新增苦咸水淡化规模达到100万吨/日以上。海水淡化装备自主创新率达到80%及以上,自主技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10%。
在扩大海水利用应用规模方面,《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工程,包括在沿海缺水城市、海岛、产业园区和西部苦咸水地区等重点领域和电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海水利用的规模化应用,开展海水利用示范城市、示范海岛、示范园区等的建设,推广可复制的海水利用典型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出建设区域海水淡化保障工程。包括通过改造、新建,在天津、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建设 5 万吨/日及以上的区域海水淡化保障工程,地方配套建设海水淡化水输水管网,开展海水淡化水进入城市市政供水管网的技术政策示范,逐步提高海水淡化水占区域用水量的比例。
而在扩大产业园区海水利用规模方面,《规划》还提出重点建设天津临港经济区海水淡化、福建漳州古雷经济开发区海水淡化、青岛西海岸经济区海水淡化、大连红沿河核能海水淡化、河北曹妃甸京唐钢铁海水淡化、浙江舟山国际绿色石化基地海水淡化等。
事实上,日益紧张的城市水危机,令我国海水淡化的春天呼之欲出。不过,海水淡化的现实有些“骨感”,这主要源于相对现有水源高企的成本。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海水淡化产水成本在5至8元/吨,相比自来水价仍偏高。“说白了,海水淡化技术就是能源换水源的技术,将海水变为淡水,自然受到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除中东地区国家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相同的成本问题。”国家海洋局解释。通常,海水淡化成本由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构成。能源成本约占总成本的40%,运行维护成本涵盖维修成本、药剂成本、折旧、膜更换成本等。
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教授级高工尹建华看来,海水淡化之所以承受成本之重,源自三方面因素的掣肘。“一是我国能源价格偏高,同样的吨水耗电,能源成本会偏高;二是海水淡化设备利用率偏低,已建的大型项目利用率较低,折算到吨水上的投资折旧、设备维护费用偏高;三是北方海域海水水温较低、污染重,处理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教授级高工尹建华分析称。
《规划》提出“完善海水利用财政投入与激励政策”,包括加大中央及地方政府投入,支持区域海水淡化保障等公益类海水(苦咸水)淡化民生工程以及输水管网建设;支持海水淡化装备研发制造;鼓励沿海地方政府对海水淡化水的生产运营企业给予适当补贴;探索实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等。
此外,《规划》还明确,在用好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下,落实和完善有关海水淡化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对符合条件的海水利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保费进行补贴,以及支持海水淡化制水参与电力用户直接交易等电力市场化交易,降低海水淡化制水成本等。
(据中国经济网/沈慧、澎湃新闻网、上海证券报/于祥明、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杨舒)
“十三五”加速规模化应用海水淡化将告别高成本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日前印发《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截至2020年,海水利用实现规模化应用,产业链条日趋完备;“十三五”末,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日以上。
《规划》分为总体要求、扩大海水利用应用规模、提升海水利用创新能力、健全综合协调管理机制、推动海水利用开放发展与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等六个部分。《规划》指出,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海水利用实现规模化应用,自主海水利用核心技术、材料和关键装备实现产品系列化,产业链条日趋完备,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政策与机制更加完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规划》提出要“扩大海水利用应用规模”,即在沿海缺水城市、海岛、产业园区和西部苦咸水地区等重点领域和电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海水利用的规模化应用,开展海水利用示范城市、示范海岛、示范园区等的建设。其中,在沿海缺水城市,集中支持建设2-5个海水利用示范城市,并开展技术政策试点示范,探索海水淡化水进入城市市政供水管网的模式及投资、运营和管理机制,建设与城市低民生用水相适应的海水淡化厂。另外,通过改造、新建,在天津、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建设5万吨/日及以上的区域海水淡化保障工程。
与此同时,《规划》明确了未来海水淡化产业的任务表:“十三五”末,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日以上。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05万吨/日以上,海岛地区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4万吨/日以上。海水直接利用规模达到1400亿吨/年以上,海水循环冷却规模达到200万吨/小时以上。新增苦咸水淡化规模达到100万吨/日以上。海水淡化装备自主创新率达到80%及以上,自主技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10%。
在扩大海水利用应用规模方面,《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工程,包括在沿海缺水城市、海岛、产业园区和西部苦咸水地区等重点领域和电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海水利用的规模化应用,开展海水利用示范城市、示范海岛、示范园区等的建设,推广可复制的海水利用典型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出建设区域海水淡化保障工程。包括通过改造、新建,在天津、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建设 5 万吨/日及以上的区域海水淡化保障工程,地方配套建设海水淡化水输水管网,开展海水淡化水进入城市市政供水管网的技术政策示范,逐步提高海水淡化水占区域用水量的比例。
而在扩大产业园区海水利用规模方面,《规划》还提出重点建设天津临港经济区海水淡化、福建漳州古雷经济开发区海水淡化、青岛西海岸经济区海水淡化、大连红沿河核能海水淡化、河北曹妃甸京唐钢铁海水淡化、浙江舟山国际绿色石化基地海水淡化等。
事实上,日益紧张的城市水危机,令我国海水淡化的春天呼之欲出。不过,海水淡化的现实有些“骨感”,这主要源于相对现有水源高企的成本。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海水淡化产水成本在5至8元/吨,相比自来水价仍偏高。“说白了,海水淡化技术就是能源换水源的技术,将海水变为淡水,自然受到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除中东地区国家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相同的成本问题。”国家海洋局解释。通常,海水淡化成本由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构成。能源成本约占总成本的40%,运行维护成本涵盖维修成本、药剂成本、折旧、膜更换成本等。
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教授级高工尹建华看来,海水淡化之所以承受成本之重,源自三方面因素的掣肘。“一是我国能源价格偏高,同样的吨水耗电,能源成本会偏高;二是海水淡化设备利用率偏低,已建的大型项目利用率较低,折算到吨水上的投资折旧、设备维护费用偏高;三是北方海域海水水温较低、污染重,处理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教授级高工尹建华分析称。
《规划》提出“完善海水利用财政投入与激励政策”,包括加大中央及地方政府投入,支持区域海水淡化保障等公益类海水(苦咸水)淡化民生工程以及输水管网建设;支持海水淡化装备研发制造;鼓励沿海地方政府对海水淡化水的生产运营企业给予适当补贴;探索实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等。
此外,《规划》还明确,在用好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下,落实和完善有关海水淡化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对符合条件的海水利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保费进行补贴,以及支持海水淡化制水参与电力用户直接交易等电力市场化交易,降低海水淡化制水成本等。
(据中国经济网/沈慧、澎湃新闻网、上海证券报/于祥明、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杨舒)
-
面临成本技术双重博弈 海水淡化不改增长大势2019-09-18
-
多重因素催涨行业高预期 海水淡化市场仍待提速2019-09-18
-
逾百亿级产业站上风口 海水淡化迎规模化利用拐点2019-09-18
-
海水淡化催涨高景气周期 九三学社建言加强自主技术2019-09-18
-
获重磅新政扶持 海水淡化产业有望全面回暖2019-09-18
-
双重利好叠加开辟市场 百亿级海水淡化加速释放2019-09-18
-
借“光”实现海水淡化?快来算一笔经济账2019-09-18
-
海水淡化的三五年 这几个关键要素成重点2019-09-18
-
中国海水淡化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规划2019-09-18
-
各路玩家竞相跑步入场 海水淡化进入深度博弈期2019-09-18
-
起飞中的海水淡化:产业背后不只是千亿体量2019-09-18
-
海水淡化呈现全球热 国内抢位战已然打响2019-09-18
-
50000吨/天海水淡化工程是怎么“炼”成的?2019-09-18
-
从利好普惠转向适者生存 海水淡化上演“三伏行情”2019-09-18
-
低温海水淡化如何实现? 武汉大学教授详解“毛细法”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