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源防控趋向“长效护太” 太湖治理还有长路要走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09-18 03:33:18
热度:51
从点源防控趋向“长效护太” 太湖治理还有长路要走【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水韵江苏,太湖是具风情的“明珠”。十年来,太湖水质稳中向好,但治理工作却进入了一个
【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水韵江苏,太湖是具风情的“明珠”。十年来,太湖水质稳中向好,但治理工作却进入了一个瓶颈期。从“急性病”变成“慢性病”的太湖如何应对下半场,成了沿湖地区良性发展的题中之义。
从点源防控趋向“长效护太” 太湖治理还有长路要走
十年磨一剑,太湖治理交出了初见成效的成绩单:太湖无锡水域总氮、总磷分别下降了55%、37%,富营养化程度从中度降低为轻度,15条主要入湖河流连续5年消除Ⅴ类和劣Ⅴ类。这些变化,是在太湖流域总人口增加近两千万,GDP增长三倍多的情况下实现的。但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当前太湖流域治理处于关键节点,既要打好攻坚战,也要打好持久战。
太湖,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也是人口密度大、工农业生产发达、国民经济产值和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快的地区之一。但这个平均水深不足两米、身处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浅水型湖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物排放量此前远远超过了水环境容量。直至2007年,这个为长江三角洲2000多万人口供水的母亲湖已经病得很重了。专家号脉,太湖实在负担太重,流域每平方公里接近1300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10倍。
同样是在2007年,《江苏省太湖流域污水处理厂和重点工业行业污水排放限值》,在全国提出了污水处理厂和六大重污染行业严格的氮磷排放标准。同时,江苏省财政自此每年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2008年5月,国务院印发《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要求十多个部门联合行动,确保在2020年之前,在减少污染负荷、扩大环境容量、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财政部、环保部和江苏省政府在无锡市联合启动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治理蓝藻是太湖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关键难题。藻类不同于水草,有时溶于水中,有时聚集在湖面上,变化无常。而蓝藻的生长主要得益于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的富营养化成分主要来源于水体外部污染物的排放和水体底部污泥内源的释放。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多年来因经济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污染附加积累,使得太湖淤泥底质中富含大量的氮、磷,太湖水体长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这是太湖蓝藻暴发的根源。
在上述环境下,湖泊生态系统从“清水草型”向“浊水藻型”生态系统演替,太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现退化。磷、氮控制,底泥清理都是难题,若要彻底解决蓝藻污染问题,必须寻求科学技术的突破。这也意味着,未来太湖治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流域上控源截污需要更加严格标准并坚持更长时间,才能在湖泊蓝藻水华控制上产生显著效应。针对太湖富营养化突出的问题,沿湖多地还将总磷、总氮排放量纳入考核挂钩标的,强化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治理要求。
虽然大部分来自企业的点源污染得到控制,但来自农业的面源污染却面广量大,无孔不入,不易防范。为此,沿湖地区近年来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大力关停、搬迁、改造,全力发展的现代产业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化“四化”。从人工打捞到全面机械化,从露天堆场到工厂处理,专业化队伍、机械化打捞、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形态越来越清晰,蓝藻产业化利用的路也越走越宽广。
同时定期清淤,削减内源污染,逐步恢复自然净化能力,从源头减少蓝藻的产生。截至目前,11大类超过200项年度重点工程已全部启动,其中50项已经完成。改善入湖和流域水质的“治本”之举也在同步推进中。不过,“治太”之路至少还要再努力走10年。治水非一日之功,集中式治理之后,如何保障常态化治理,关键在长效机制。目前太湖流域河长会议、信息共享、信息报送、督导检查、考核激励等机制基本建立,全面建立河长制体系。
从点源防控趋向“长效护太” 太湖治理还有长路要走
十年磨一剑,太湖治理交出了初见成效的成绩单:太湖无锡水域总氮、总磷分别下降了55%、37%,富营养化程度从中度降低为轻度,15条主要入湖河流连续5年消除Ⅴ类和劣Ⅴ类。这些变化,是在太湖流域总人口增加近两千万,GDP增长三倍多的情况下实现的。但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当前太湖流域治理处于关键节点,既要打好攻坚战,也要打好持久战。
太湖,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也是人口密度大、工农业生产发达、国民经济产值和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快的地区之一。但这个平均水深不足两米、身处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浅水型湖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物排放量此前远远超过了水环境容量。直至2007年,这个为长江三角洲2000多万人口供水的母亲湖已经病得很重了。专家号脉,太湖实在负担太重,流域每平方公里接近1300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10倍。
同样是在2007年,《江苏省太湖流域污水处理厂和重点工业行业污水排放限值》,在全国提出了污水处理厂和六大重污染行业严格的氮磷排放标准。同时,江苏省财政自此每年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2008年5月,国务院印发《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要求十多个部门联合行动,确保在2020年之前,在减少污染负荷、扩大环境容量、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财政部、环保部和江苏省政府在无锡市联合启动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治理蓝藻是太湖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关键难题。藻类不同于水草,有时溶于水中,有时聚集在湖面上,变化无常。而蓝藻的生长主要得益于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的富营养化成分主要来源于水体外部污染物的排放和水体底部污泥内源的释放。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多年来因经济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污染附加积累,使得太湖淤泥底质中富含大量的氮、磷,太湖水体长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这是太湖蓝藻暴发的根源。
在上述环境下,湖泊生态系统从“清水草型”向“浊水藻型”生态系统演替,太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现退化。磷、氮控制,底泥清理都是难题,若要彻底解决蓝藻污染问题,必须寻求科学技术的突破。这也意味着,未来太湖治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流域上控源截污需要更加严格标准并坚持更长时间,才能在湖泊蓝藻水华控制上产生显著效应。针对太湖富营养化突出的问题,沿湖多地还将总磷、总氮排放量纳入考核挂钩标的,强化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治理要求。
虽然大部分来自企业的点源污染得到控制,但来自农业的面源污染却面广量大,无孔不入,不易防范。为此,沿湖地区近年来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大力关停、搬迁、改造,全力发展的现代产业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化“四化”。从人工打捞到全面机械化,从露天堆场到工厂处理,专业化队伍、机械化打捞、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形态越来越清晰,蓝藻产业化利用的路也越走越宽广。
同时定期清淤,削减内源污染,逐步恢复自然净化能力,从源头减少蓝藻的产生。截至目前,11大类超过200项年度重点工程已全部启动,其中50项已经完成。改善入湖和流域水质的“治本”之举也在同步推进中。不过,“治太”之路至少还要再努力走10年。治水非一日之功,集中式治理之后,如何保障常态化治理,关键在长效机制。目前太湖流域河长会议、信息共享、信息报送、督导检查、考核激励等机制基本建立,全面建立河长制体系。
-
2018年水污染治理产业发展评述和2019年发展展望2019-09-18
-
水污染防治攻坚进入落地期 五大战役专啃“硬骨头”2019-09-18
-
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迈入下半场 农村污水处理蓝海市场开启2019-09-18
-
5000亿资金缺口待填补 水污染防治获双轮驱动2019-09-18
-
大动作频频!管窥2019年水污染防治新风向2019-09-18
-
环境保护部启动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2019-09-18
-
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执法的意见2019-09-18
-
国家环境保护电力工业烟尘治理工程技术中心成立2019-09-18
-
环境保护税首个征期顺利结束 正向激励机制作用初步发挥2019-09-18
-
水利部:八成地下水不能饮用 地下水污染有什么危害吗?2019-09-18
-
最高法通报十起环境保护行政典型案例2019-09-18
-
中央预算将拨款47亿元防治重点流域水污染2019-09-18
-
关于对环境保护领域失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2019-09-18
-
加强环境保护督察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9-09-18
-
环境保护部:多部门推进重点流域 水污染治理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