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2020年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0-05-15 16:03:14
热度:49
生态环境部2020年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2020年5月15日上午10点,生态环境部召开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
2020年5月15日上午10点,生态环境部召开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介绍蓝天保卫战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记者提问。为落实疫情防控的有关要求,发布会仍然以视频连线方式召开。
【生态环境部将组织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
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生态环境部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打赢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安排部署,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大气环境司刘炳江司长,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贺克斌院士。为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关要求,今天的发布会仍然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召开。
下面我先通报几项我部近期的有关工作:
一、我部将组织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降低夏季臭氧污染影响,生态环境部将组织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全面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有效治理和精准管控。
近年来,臭氧污染问题凸显,已经成为影响全国夏季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而挥发性有机物则是形成臭氧及细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为保障夏季臭氧防治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生态环境部拟于5月中下旬,对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5个省的部分城市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各城市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从6月份开始,将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苏皖鲁豫交界地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为重点,按照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的原则,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大、臭氧污染防治压力大、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进展滞后城市,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指导和帮助相关政府、企业落实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减排任务。
监督帮扶将统筹用好监督和帮扶,深入了解企业关切,送政策、送技术、送方案,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污染治理的实际困难。重点针对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以及油品储运销等行业,排查治污设施是否按要求建设,是否正常运行维护,无组织管控要求是否到位,治理效果是否达到要求。及时指导帮助企业立行立改,提出合理化整改建议。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将组织专门技术力量,向地方政府提供针对性的技术帮扶。
按照部党组要求,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主动服务“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既要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又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着力支持和帮助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及重点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提高治理水平,有效应对臭氧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
刘友宾:
二、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近年来,我部与长江经济带11省(市)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扎实推进《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八项重点工作。我部以劣Ⅴ类国控断面整治、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绿盾”行动、“三磷”排查整治、“清废”行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等八项工作为重点,持续推动落实长江保护修复工作。
二是压实地方责任。继续紧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进展,指导规范地方整改验收销号,并进行现场抽查,截至4月12日,2018年警示片披露的163个生态环境问题已完成整改135个,2019年警示片披露的152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3个。
三是推动绿色发展。指导支持11省(市)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4.42万平方公里,占长江经济带国土面积的25.47%;指导11省(市)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基本建成“三线一单”数据共享系统。
四是夯实工作基础。组织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持续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和沿江58个驻点技术帮扶工作;配合财政部2020年先期安排136.5亿元,用于支持11省(市)及西藏、青海开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及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程。
经过共同努力,2020年一季度长江流域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94.5%,同比上升7.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到0.4%,同比降低1.4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和11省(市),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收官之战,同时谋划好长江流域“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巩固提升污染治理水平,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确保长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无废城市”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刘友宾:
三、“无废城市”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自2019年5月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在相关部门和试点城市的共同努力下,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试点地区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试点城市及地区均成立了以党委、政府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领导小组,围绕“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共安排764项任务,涉及工程项目429项、金额1244亿元,已取得初步成果。比如,深圳市已初步建立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全量焚烧、近零填埋模式;重庆市与四川省建立了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合作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徐州市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首次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立法工作;绍兴市正在研发涵盖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
二是各部门同向发力,共同支持试点工作。一年来,我部会同相关部门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工作机制,成立部际协调小组、咨询专家委员会、技术帮扶组、专题研究组,从不同层面支持、指导试点城市及地区开展工作。我部组织筛选70多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亟需的污染防治技术。财政部、税务总局调整完善磷石膏、废玻璃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自然资源部支持铜陵市等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铜陵市、西宁市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支持包头市等打造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安排中央资金4.4亿元,支持“无废城市”试点地区24个畜牧大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人民银行支持试点城市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8项“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国家标准。商务部推动发布《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累计创建231家绿色商场。邮政局指导试点城市探索应用快递绿色包装。
经过一年的努力,试点工作呈现由点到面的良好态势。浙江省、吉林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无废城市”理念逐步得到国内外各方认同。
2020年是“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攻坚年,我部将会同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大协调支持力度,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加快推进落实“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方案,全面完成方案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生态环境部联合中科院启动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
刘友宾:
四、我部联合中科院启动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
为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有关要求,生态环境部和中科院决定联合开展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工作。
4月15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中科院办公厅联合印发《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调查评估工作。
两部门将深入合作开展全国和省域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分析生态系统状况,总结我国生态保护取得的进展,识别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生态保护对策建议。调查评估工作预计于2021年10月结束。
刘友宾:下面,请刘炳江司长介绍情况。
【连续三年开展秋冬季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重点区域秋冬季空气质量达近三年最好水平】
刘炳江: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对大家长期以来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借此机会,我就大气污染防治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2019年主要工作进展
2019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各地各相关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实,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加快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持续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累计达8.9亿千瓦,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86%。发布VOCs无组织排放、制药工业以及涂料、油墨等排放标准,基本建成VOCs排放标准体系,1.2万家企业完成治理任务。推动全国222家钢铁企业启动超低排放改造。
二是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持续降低,2019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降至57.7%,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增至23.4%,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重点区域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清零。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实现“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全覆盖,2019年完成散煤治理700多万户。
三是“公转铁”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全国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7.2%,这是铁路货运占比连续12年下降后,第三个年头持续增长;京津冀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26.2%;全球里程最长的重载铁路——浩吉铁路建成通车,年运输能力达2亿吨。沿海主要港口的煤炭集港改由铁路或水路运输,2019年金属矿石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11%。
四是开展秋冬季综合治理攻坚行动。连续三年在三个重点地区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细化每个城市改善目标和治污项目,确保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并逐月通报。经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行动圆满完成,其中“2+26”城市、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超过10%,重污染天数分别下降超过30%;三个区域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均为近三年最好水平。
五是分类施策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为科学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对钢铁、焦化等15个重点行业按照排放绩效分A、B、C三级,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在重污染期间,环保水平高的企业可不采取或少采取停限产等措施,A级企业可自主减排,环保水平低的企业则需加大减排力度。“2+26”城市列入减排清单的企业共10.7万家,其中豁免企业1万家,在减轻重污染天气影响的同时,推动了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六是摸清了重污染天气成因。2000多名优秀科学家和科研人员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顺利完成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以PM2.5为特征的大气重污染成因。构建了国内最大的天地空综合立体观测网,定量解析了污染排放、气象条件、化学转化对大气重污染的影响并形成科学共识;开展“一市一策”驻点研究,“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为“2+26”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2019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稳中有进】
刘炳江:
二、2019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0%;重污染天数比例为1.7%,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根据中国气象局《2019年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19年全国平均PM2.5气象条件比2018年偏差5.7%,取得持平实属不易。总体而言,全国空气质量稳中有进,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PM2.5降幅收窄。2019年,全国未达标的261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2.4%,与前三年年均7.7%的改善幅度相比,下降速度明显放缓。
二是O3浓度明显上升。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O3浓度同比上升6.5%,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41.8%,导致全国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损失2.3个百分点。
三是SO2浓度持续大幅改善。2019年全国SO2浓度为11微克/立方米,与欧美等国家浓度相当;同比下降15.4%,比2013年下降65.6%;337城市连续两年SO2全部达标。
四是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依然高发。2019年1—2月,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同比分别上升24.1%、26.6%。这个秋冬季,内蒙古、东北三省的多个城市出现长时间重污染天气,包头、哈尔滨甚至出现PM2.5“爆表”;春节期间,北京及周边城市先后发生2次重污染过程,这些都说明大气污染治理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今年全国空气质量开局良好,截至4月底,337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4.8%,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2.6%,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
【2020年蓝天保卫战将在三大重点区域基础上加强对东北地区、蒙宁陕晋交界地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的关注】
刘炳江:
三、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决胜之年。我们将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优化调整,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推进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在三大重点区域基础上,加强对东北地区、蒙宁陕晋交界地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等区域的关注。将秋冬季作为PM2.5重点管控时段,将夏季作为臭氧重点管控时段,发布实施《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
二是实施重点治污工程。积极推进VOCs和NOx协同减排,加大重点行业VOCs和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力度,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控。全力推动“2+26”城市平原地区农村完成煤改清洁能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和大宗货物运输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等三大工程,既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三是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指导有关区域统一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和减排措施,进一步提升PM2.5和O3污染预测预报能力水平,细化应急减排清单,扩大绩效分级范围。当预测到可能发生大范围污染过程时,指导区域按要求统一启动应急响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应急减排措施,降低污染程度。
四是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监督执法。优化调整蓝天保卫战强化监督帮扶工作覆盖区域范围,指导相关地方根据不同时段的污染特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地监督执法。
下面,我很高兴接受大家的提问。
刘友宾:谢谢,下面请大家提问。
【蓝天保卫战取得积极成效 但仍面临部分地区PM2.5浓度依然较高、O3污染问题凸显、结构调整难度较大等挑战(答问一)】
光明日报记者:谢谢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提问,我的问题是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现在还剩下哪些难啃的硬骨头,目前的瓶颈和未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谢谢。
刘炳江:《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近年来,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措施稳步推进,取得积极成效。到2019年,PM2.5未达标的261个城市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23.1%,全国337个城市重污染天数下降了36.6%,提前一年完成下降目标,年底前完成PM2.5目标已成定局。
关于优良天数比例目标,五年要提高3.3个百分点,即相当于337个城市均要提高12天,2018年为79.3%,已经完成了79%,但去年7省遭遇五十年不遇的长达三个月高温热浪,干旱少雨极端天气条件,臭氧浓度大幅上升,虽然给完成“十三五”目标增加了困难,但今年1-4月,优良天数比例同比增加了5个百分点,为剩余三分之二时间打下良好基础,只要不出现极端的天气事件,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完成。
目前,大气污染治理已经进入攻坚期,要实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我们仍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PM2.5的浓度依然较高,虽然今年全国PM2.5普遍下降,但“2+26”城市的PM2.5浓度仍然较高,2019年达到57微克。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周边出现了两次重污染过程就是典型案例。
二是臭氧污染逐渐显现,臭氧浓度上升逐渐成为仅次于PM2.5的影响优良天数的重要因素。去年7-9月,全国多个省份出现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导致O3浓度同比大幅提升,超标天数明显增加。今年夏天如果再出现类似的气象条件,将对完成优良天数比率目标带来较大影响,因此,也不能掉以轻心。
三是结构调整难度较大。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末端治理空间和减排潜力越来越小,未来工作重心将逐渐转向结构优化调整。而目前我国以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用地结构偏粗放等问题尚未根本改变。宏观上,这些结构优化调整任务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拉动有效投资,补齐短板,实现经济双赢的重要举措;但微观上,具体到每一个项目上,都是“难啃的骨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要求,继续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推动PM2.5和O3协同治理,实施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和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完善蓝天保卫战的专项督查机制。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越是艰险越向前”,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通力合作下,我们有信心全面完成各项既定任务目标,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谢谢。
【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有效降低夏季臭氧污染影响(答问二)】
时代周报记者:谢谢,时代周报记者,我的问题跟臭氧有关,五一期间很多地方发现臭氧PM2.5复合型污染,近几年臭氧浓度不断上升,前几个月疫情大背景下其他污染物浓度下降,臭氧依然持平甚至持续上升,臭氧难度为何不断上升,有哪些针对性措施,谢谢。
刘炳江:近两年,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臭氧浓度却不降反升,2019年全国337个城市臭氧浓度同比上升6.5%。
从污染成因的角度来看,第一,臭氧前体物是氮氧化物和VOCs,我们国家现在这两种污染物的排放量还是居高不下。通过这些年治理,高架源的氮氧化物治理有一定成效,但移动源和大量工业炉窑下降不显著,而VOCs排放源多,治理基础薄弱,成效不是很明显,点多、分散,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第二,极端的天气条件有利于臭氧生成。去年几个省9月平均气温同比升高,尤其是在华北、华东、华南地区,降雨量大幅度减少,普遍下降50%,个别地区下降了80%。从2013年一直到2019年7年间,有五个最暖年份。今年五一期间北京等地出现了罕见的30度以上的高温,七个省,180个气象观测站超过35度,达到40-41度,均突破5月份的气温极值。第三,全球臭氧背景值不断提升。全球臭氧平均每年上升一微克,欧洲、美国、日本等北半球国家臭氧浓度近几年也呈增长的趋势。
从发达国家治理经验看,主要是很好的控制氮氧化物和VOCs的排放,只要持续减排,长期看会把臭氧浓度逐渐控制下来。我们国家当前臭氧生成主要是VOCs控制型的。下一步,我们将会针对臭氧污染开展2020年VOCs攻坚行动,这个文件马上下发,队伍也会尽快下去,统筹疫情防控,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任务,重点是推动三个治污。
第一,突出精准治污。在控制VOCs和臭氧污染上做到时间精准、空间精准、行业精准,时间尺度上聚焦臭氧污染严重的夏季,也就是6-9月份。空间尺度上聚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苏皖鲁豫交界地区。行业上聚焦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和油品储运销。
第二,突出科学治污。VOCs存在于原料和产品中,对企业来说,挥发了就是损失利润,有效回收和控制就能增加利润,有些属于易燃易爆物质,VOCs治理对安全隐患的防控也是很有效的。我们将在五个方面指导各地实施VOCs治理。
一是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尽可能用低VOCs含量的产品,相关产品VOCs含量限值国家标准已经出台。
二是聚焦于已经安装了治污设施的企业,通过提高VOCs收集率,治污设施同步运行率以及去除率,确保综合效率提高。
三是加强无组织排放控制,VOCs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7月1日就要全面实施,目前,很多企业VOCs管控精细化不够,无组织排放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要加强含VOCs物料全方位、全链条、全环节管理。
四是针对VOCs排放重点行业和地方特色企业,开展工业园区、企业集群排查和综合整治,建立集中处理设施,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
五是加强监测监控,摸清VOCs的排放和臭氧生成的规律、迁移的规律等。
第三,突出依法治污。在当前形势下,更多的是按照法律法规、排放标准来督促企业,把治污设施运行好,把标准履行到位,同时坚持帮扶执法相结合,把技术送到企业去,督促企业落实。
近期我部将派十个组开展专项调研,帮助企业查找问题,指导企业加快达标排放改造,强化运行管理,增加企业的效益。谢谢。
【从监测数据看,复工复产没有造成大气污染物排放普遍增加的情况(答问三)】
封面新闻记者:我们知道受疫情影响,今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目前各地都复工复产了,请问对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管理是否会有所放松,2020-2021秋冬季地方空气质量目标是否有所降低?谢谢。
刘炳江:一般来说,大家概念上复工复产可能一定程度会造成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增加,然而从4月份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来看,这种情况不普遍:
2020年4月份,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有小幅波动,其中PM2.5浓度同比有所上升。但是经过分析,主要是东北三省和新疆四个省份导致的。其中东北三个省,吉林、黑龙江、辽宁秸秆焚烧火点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八倍,部分城市出现PM2.5爆表,另外新疆受到沙尘天气的影响也拉高了PM2.5浓度
第二,从新增的情况来看,因为各地政府都在强化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所以从掌握的数据来看,今年“两高一资”的项目数相对很少,从新增量来说已经大大的减缓了空气质量改善的压力。
关于2020-2021年秋冬季攻坚方案目标的问题,正如您所言,由于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污染排放有所下降,空气质量数据代表性不强,在基数的选取上,我们会借鉴国际上的常见做法,如采取三年滑动平均值或扣除异常年份等方式,并综合今年和过去几个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情况,科学合理设定目标。谢谢。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根本原因是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强度的排放(答问四)】
南方都市报记者:今年受疫情影响在春节期间社会活动降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大规模重污染天气,请问这个原因是什么。
刚才也提到,耗费了近三年时间,科研团队基本查清了京津冀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的成因,想请问一下研究成果是什么?
贺克斌:刚才讲到了两个方面,第一是疫情期间出现重污染的问题,第二是总理基金攻关项目的情况。
我们知道大气重污染成因及治理攻关项目,是国务院决策部署,2017年9月份正式开始实施的。截至目前,已经摸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主要可以概要成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强度的排放,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2+26”城市除了二氧化硫这一种污染物以外,其他的主要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都超出了环境容量的50%以上,排放强度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到五倍,并且在采暖季又增加了30%左右的排放量。另外这个区域里边,还存在着大量钢铁、焦化、玻璃等企业,主要生产工序是不可中断的,所以它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实现大幅减排。
第二,最近几年气侯变暖的大背景,造成了气象条件的趋于不利,这是区域的秋冬季大气重污染天气过程形成的重要诱因。在京津冀和周边地区是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半封闭的地形,属于弱风区,秋冬季经常出现我们讲的“暖盖”现象,所以容易造成污染物的积累。在当前污染物排放强度相对比较高的态势下,一旦出现相对比较长时间的高湿,极端条件的时候,整个区域环境容量会进一步减少一半以上,就会诱发大范围的重污染过程。
第三,高浓度的氮氧化物和VOCs造成大气氧化性偏强,这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浓度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监测结果表明,这个区域里PM2.5浓度和占比都在显著下降。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大气的氧化性总体上处于高位,并且重污染地区二次转化速率提升。
第四,这个区域大气污染区域性特征很突出。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处于同一个空气流场当中,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是有非常明显的特征,重污染期间,污染物主要沿着西南、东南和偏东通道的向北京传输。区域传输的平均贡献可以达到45%,个别的污染过程里,甚至还会到70%左右。
刚才提到了春节期间,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出现了重污染天气过程,实际上也正好印证了上述的研究结果和研究的结论。
首先在污染排放方面,受到了春节假期和疫情管控的影响,整个区域内机动车的排放是显著下降的,但是还有大量不可中断工序,电力、钢铁、玻璃、石化这些重点行业,实际的排放变化不大;另外还有民用采暖在这个期间排放还有所增加。综合分析下来看,区域当中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这四类污染物,在总的排放量跟春节前比分别减少17%、10%、46%和26%。
在气象条件方面,我们也看到北京和周边地区出现过长时间的高温、静稳、逆温不利气象条件,根据国家气象中心分析的结果,首先是高湿,主要受来自东南海上水气输送,春节期间北京相对湿度58%,是近十年同期最高,特别在重污染过程当中湿度超过80%。第二是静稳,风速每秒1.7米。第三是逆温,混合层的高度小于900米,重污染过程当中甚至小于300米。整个气侯条件变差,造成综合结果使整个区域环境容量总体减少了1/3左右,特别是北京南部的减少幅度达到了50%左右。
在化学转化方面,高湿条件下的污染物二次转化程度上升,北京和周边PM2.5二次组份的比例60%,部分重污染时段达到70%以上。
这个过程期间,污染物还出现沿偏东和西南通道,传输到太行山,燕山交界的地方并且有所滞留,加上北京的排放和二次转化,导致北京出现了两次各出现三天的重污染。
总体来看,区域污染物排放量虽然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仍然不足以抵消特定气象条件下环境容量的大幅度缩减,从而导致出现较长时间的重污染过程。谢谢。
【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改善明显(答问五)】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二套记者:我们看到今年一季度全国337个城市,120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同比增加24个,想请问同比增加24个主要得益于哪个措施,现在达标占比不到一半,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和难点,谢谢。
刘炳江:如您所言,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改善确实非常明显,所有污染物都是处于历史同时期比较好的阶段,全国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8%,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尤其是二氧化氮的浓度达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调整已见成效,我们前期采取的过剩产能压减、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燃煤锅炉清理整顿、“公转铁”等措施,使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渐下降,已经开始发挥环境效益。
二是关于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大家的生产、运输、生活活动减少,社会经济活动水平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中国是这样,世界各国也出现类似情况。
【“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答问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一套记者:关于蓝天保卫战的内容,今天一季度情况不错,2020年“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整体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我想问一下下一步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现在是否制定启动了?将聚焦哪些重要举措,目标如何制定,时间周期又是怎么样的?谢谢。
刘炳江:谢谢,蓝天保卫战以来确实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明显成效,这个有目共睹。但是这些目标都是阶段性的,全国所有城市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可以明明确地说,蓝天保卫战还会继续打下去,升级版的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也在制定之中。
我们现在已经启动了“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专项规划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更加突出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认真谋划“十四五”期间,也就是未来五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具体来说,在目标设定方面,我们会延续《大气十条》《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思路,主要围绕着空气质量改善和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方面来设计目标,既突出大气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满足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和美好生活的期盼,也与党的十九大提出2035年要求的空气质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进行对接。同时,近几年臭氧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在规划中会针对臭氧的两项前体物VOCs和氮氧化物设计减排目标。
在重点举措方面,因为现在“十四五”正好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的主要特点,以及我国正在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和可能面临的更为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等情况,科学合理设置工作任务:一是进一步突出重点管控的空间、时段、行业领域和污染物,加强PM2.5与O3协同控制;二是积极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调整优化,特别是对工业炉窑和VOCs综合治理提出了专门要求;三是进一步研究完善“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范围,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四是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管能力,推进大气环境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谢谢。
【采取差异化减排实现污染减排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答问七)】
中国青年报记者:我的问题是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很多工业企业要按照要求采取一些应急的减排措施,针对部分优秀企业和龙头企业,我们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有没有考虑为了推动企业绿色发展,促进他们高质量发展给予他们相关的政策红利。
第二,之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河北省在刚过去的秋冬季空气质量有很明显的改善,想问一下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谢谢。
刘炳江:重污染发生的时候,对企业采取相应的停产限产措施,这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要求,是法定动作。你说现在对一些环境绩效比较好,信用比较高的一些企业,能不能有什么红利,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从去年开始,我们进行了大范围的调研,也跟很多企业进行座谈,问题一点点理出来,以问题为导向,制定措施,发布了《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对减排企业实施清单化管理,开展绩效分级,采取差异化减排措施,保障减排措施可核查、可监测、可操作,在去年秋冬季也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绩效分级差异化减排,就是对重点行业的企业分为ABC级,对不同绩效级别的企业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在重污染期间,评为A级的、环保水平高的企业可不采取或少采取停限产等措施,对于C级的、环保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则需加大减排措施力度。
这个措施实践检验下来非常受大家欢迎,在某种程度上A类企业就树立了环保的标杆,以差异化管控鼓励“先进”,树立标杆企业;鞭策“后进”,提升环保基础工作水平,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实现污染减排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对A类企业标准,国家制定统一的原则,组织专家进行核查,有具体评判管理办法,保障行业间、企业间的公平性。
去年因为时间紧,我们对15个重点行业进行了分级,因为效果非常好,所以今年我们即使在疫情期间,我们也在拓宽、拓展重点行业,从15个行业拓宽到39个行业,有300多家龙头企业,100多个行业协会都参与进来。近期我们已经把指导意见起草完毕,即将下发广泛征求意见。
河北省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表述清楚,主要是多年来持续的治本、治标措施的效果体现。
时间关系我简单说一下,现在我们心目中,河北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是优等生,走在全国前列。但我还记得非常清楚,2016年12月份,河北石家庄周边持续发生了20多天的重度污染天气,空气污染已经衍生成了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所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了一个省政府文件,出台了18个专项方案,从2013年一直到2019年,河北淘汰和化解了钢铁过剩产能近1亿吨,这个数据是惊人的,平板玻璃、焦炭、水泥淘汰量也比较大,在散乱污企业和集群整治方面,河北也走在前列,大家可以到廊坊文安人造板企业集群去看一看,也可以到沧州的铸造企业集群去看看,现在已经成为了全国的样板,很多地方都在参观学习。
河北把化解过剩产能作为治本之策,把压煤治污作为主控方向,把联防联控作为杀手锏,压煤方面大家可以看到,河北大力推动平原地区农村散煤治理,4万多台中小燃煤锅炉全部关停。
河北的煤炭从2013年最高的3.2亿吨降到了2019年的2.6亿吨,从天然气消耗量来看,2013年消耗量为56亿立方米,2019年约160亿立方米,大家可以看到河北天然气增量在全国是非常大的,而且河北天然气的增量,除了城镇化以外,基本上都用来替代煤炭,通过增气减煤大气环境效益是非常大的。
交通运输结构方面,河北是全国第二大货运的省份,公路货运量占比占全省货运总量占比87%,比全国高10个百分点,河北在交通运输结构方面也走在前列,大家可以到唐山看一看,可以到邯郸看一看,唐山市投入470多个亿建设,铁矿石从港口到企业里面,很多企业用铁路进行运输。
这么多的治本之策放在那儿,一定会发生减排效果,一定会改善空气质量。在联防联控河北也是树立了全国标杆,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水平也是全国领先的,在预测到重污染天气时,采取的应急减排措施卓有成效的。
河北已经提前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现在省委政府自我加压,省委书记亲自部署,亲自布置,亲自督办、谋划,全省上下形成了省之大事,全省上下一条心在做,我预计今年河北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对河北同志付出的艰辛辛苦点赞,谢谢。
【煤改气、煤改电对PM2.5下降的贡献率达到1/3以上 环境效益明显 将持续推进(答问八)】
中国日报记者:华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天然气和电力替代燃煤取暖行动,政府希望通过清洁取暖改善北方地区污染的状况,但是很多人质疑,相关补贴取消可能会造成污染反弹。请问您怎么看?
刘炳江:近年来,清洁取暖煤改气、煤改电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一方面好评如潮,另一方面争论、质疑的声音也从未停止,是近几年大气污染治理最难推进的工作之一。农村散煤不经过任何处理,烧一吨煤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电厂的十几倍,实践证明,清洁取暖煤改气、煤改电是发达国家改善空气质量必由之路。在我国,煤改气、煤改电首先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推进,逐步扩展到汾渭平原,从2个城市到12个城市,到现在覆盖了两区域39个城市。
在清洁取暖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冬季气温不同,有的省份以煤改气为主,有的省份以煤改电为主,还有生物质集中利用等方式,城市及周边更多是靠热电厂管网延伸进行散煤治理。经过评估,煤改气、煤改电对PM2.5下降的贡献率达到1/3以上,环境效益明显。
对于煤改气、煤改电,中央财政大力支持,各地也给了很大支持,主要体现在补贴上。不考虑环境效益,清洁取暖成本确实要比散煤取暖高,目前是按照原来烧煤与烧气和用电基本相当的原则进行补贴。正如你所说,很多人怀疑,一旦财政补贴取消,可能会“返煤”。在这我强调一下。
第一,生活习惯是要靠培育的。原来农村居民冬天烧煤,烟烧火燎,室内PM2.5天天都在200微克每立方米以上。我们下去调研发现,用上清洁能源之后,农民生活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二,补贴也不会轻易的退坡。前几年中央资金主要补贴建设,去年开始,在大气污染专项中财政部已经拿出一部分钱,给煤改气、煤改电进行运营补贴,一些省份已经宣布了要持续补贴,不会轻易退坡。
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散煤清零,这是刚性的任务,下一步,我们会坚定不移持续推进,确保2020年采暖季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平原地区农村散煤基本清零。
【大气攻关项目支撑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同时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总结(答问九)】
第一财经记者:大气攻关的问题我再追问一下,据了解总理基金项目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正在总结三年的成果,很多研究项目做总结评价的时候都会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不知道总理基金项目有没有做这方面的总结归纳。
另外我还注意到近日有研究机构称,新冠病毒能够存在于户外空气中的颗粒物上,大气稳定和颗粒物高浓度条件下更容易传播,请问这个问题咱们专家团队怎么看?谢谢。
贺克斌:谢谢您的提问。第一个是大气攻关项目,这个项目已经实施了三年,在项目的开始,整个项目设立了4个大的专题,28个课题,紧紧围绕京津冀和周边地区秋冬季的大气重污染的成因,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的管控技术,以及居民健康防护等这些热点和难点的问题开展攻关。 应该说支撑了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同时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也是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
首先介绍一下在社会效益方面,攻关项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现。
第一,基于基础数据分析,建立了健康和效益的评估模型,采用了流行病学和试验组学的技术,定量的评估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健康影响,以及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对人群健康效益的影响。
第二,对地方政府和公众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攻关项目开展了“一市一策”的跟踪研究,切实解决了地方政府在早期面临了有想法没办法这样的一些问题,有力支撑了“2+26”城市和汾渭平原的11个城市精准治污,科学治污。调查分析表明,公众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满意度是逐渐增加的。
第三,通过科学普及和宣传报道,实现了科学家、媒体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了公众科学的认知,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等科学支持,及时为公众答疑解惑,提升了大家的蓝天幸福感,这方面我们媒体也功不可没。
经济效益方面,也有三个方面的体现。
第一,攻关项目一开始就布置相关课题研究,构建减排和成本的评估模型。基于分析提出了成本最优的多污染物减排目标,以及行业和空间的分配方案。重点行业差异化管控重污染天气的应对措施,这方面刚才刘司长也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差异化的管控。完成了经济发展-能源结构-污染控制的情境设计,推动了基于费用效益评估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优化方案制定和实施。
第二,建立了重污染天气全过程的应对技术体系,特别是基于环保绩效提出差异化管控技术的要求,在减轻重污染天气的同时,推动了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第三,通过实施联合攻关,在科技领域,基础研究和监测分析平台这样的一些科研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实现了科研设备和个人数据更高效的共享,进一步地避免了重复性的观测和大型仪器重复性购置等等这些问题。
第二个问题,您刚才提到疫情期间,国内外都有一些研究者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关于颗粒物和病毒之间关联性的结果。从目前已经发表出来的结果来看,基本结论是在一些特定的密闭空间,比如说方仓医院这些密闭空间,检测出大气颗粒物,或者大气气溶胶,检测出来一些阳性、弱阳性等结果。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在室外的大范围敞开空间有关联性的结果,国内外科学界基本共识也是这样一个状况,谢谢。
【今年大气污染治理和去年变化最大的是夏天要实施VOCs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答问十)】
路透社记者:请问一下今年的蓝天保卫战攻坚行动方案和去年的工作重点和措施相比有什么不一样?黄部长之前曾经表示说推动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开展联防联控,为什么选择这些地区,谢谢。
刘炳江:今年大气污染治理和去年变化最大的应该是夏天要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主要是针对臭氧浓度逐渐上升的问题,文件我们现在正在征求意见,会尽快下发。具体工作刚刚我已经介绍过了。
对于PM2.5污染,仍然是一如既往的推动这几大措施,我稍微点一下。第一,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已经明确要求的各地要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量,今年要做完。
第二是散煤,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农村散煤治理也有量的要求。
第三是钢铁超低排放,重点地区60%产能今年力争要完成。
第四是公转铁,三百多条铁路专线要建成。
第五,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蓝天保卫战要淘汰国三及以下的营运柴油货车,已经有任务要求。
第六,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发生的时候,针对夏季的臭氧有措施,针对秋冬季PM2.5也有措施。
为什么黄部长说要重点对苏皖鲁豫地区重点地区,纳入到管控里面呢?
这些年来的大气污染治理经验表明,要想区域性的改善空气质量,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至关重要。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已经建立了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苏皖鲁豫恰恰是长三角和京津冀周边两大大气治理重点区域的连接带,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周边地区着力解决的问题都卓有成效,苏皖鲁豫大约20多个城市空气污染显示出来了。这是综合考量评估了该区域污染程度、区位特点、基础排放、治理进程等因素所作出的重要决定。
从区位特点上看,该地区污染有区域性特征且会对两大重点区域产生影响。一方面该地区各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相近,重污染天气过程高度一致,具有典型的区域性污染特征。另一方面该地区紧邻“2+26”城市和长三角地区,与两大重点区域间存在明显的传输影响。
从污染程度看,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呈现显著的复合型污染特征。秋冬季PM2.5污染严重,夏季O3污染突出。2019年,22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已经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和汾渭平原接近。O3浓度近年来呈逐年恶化趋势。
从基础排放上看,该地区结构性问题突出,基础排放量大。产业结构方面,该地区集中了近8000万吨钢铁、4000万吨焦化、1.4亿吨水泥、1.1亿吨石化产能。能源结构方面,区域煤炭总消费量达到3.2亿吨,单位面积煤炭消耗强度同“2+26”城市相当,半数城市耗煤量超过1000万吨。运输结构方面,区域物流业发达,但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货运量不到7%,柴油货车240多万辆,与“2+26”城市数量相当(300万辆)。用地结构方面,道路扬尘、矿山开采扬尘管理不到位,平均降尘量远超长三角地区。这些结构性问题导致该地区大气污染物基础排放量大,治理难度高。
从管理上看,该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成为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的洼地。部分城市尚未系统组织开展排放源清单编制和污染来源解析工作,部分城市对企业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监管不到位等。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今年将推动苏皖鲁豫交界地区22个城市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一方面要齐抓共管,统一行动,形成强大合力;另一方面,要强弱项,补短板,提升治理水平,加大治理力度。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空气质量的加速改善。
【中央环保督察今年继续推进第二轮例行督察(答问十一)】
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第二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督察对象进行了反馈,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反馈之后各地问题处理进展如何?另外,今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还将有何安排?
刘友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去年全面启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并顺利完成对上海、福建、海南、重庆、甘肃、青海等6个省(市)和中国五矿、中国化工等两家中央企业的督察进驻。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5月8日至12日,各督察组对督察对象进行了反馈。结合疫情防控的要求,此次反馈采取书面形式,点对点向被督察对象移交督察报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清单及案卷,并同步向社会公开督察报告主要内容。
按照《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有关要求,我们将加强与被督察对象工作对接,督促指导其在30个工作日内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按程序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并加强整改调度和重点整改任务盯办,对问题咬住不放、一盯到底,督促被督察对象整改工作落实到位,取得实效。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实情况将按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欢迎媒体朋友们届时予以关注。
今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结合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工作的实际情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安排部署,继续推进第二轮例行督察;同时,还将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领域不定期开展专项督察;继续以暗查暗访方式拍摄制作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持续传导压力,推进督察整改,不断推进精准督察、科学督察和依法督察。
【解决秸秆焚烧污染问题要坚持疏堵结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答问十二)】
新京报记者:刚刚提到了东北的大气污染,之前出现多次爆表的情况原因是什么?针对东北的秸秆焚烧比较严重的情况,生态环境部门有哪些解决办法?谢谢。
刘炳江:4月期间东北地区确实发生了长时间大范围空气重污染过程,多个城市出现空气质量爆表,舆论也是不停的反映这个问题。
其实东北的秸秆焚烧年年有,但是今年集中在4月份,大约是4月的13号-19号期间尤其明显。从卫星监控数据来看,共2600多个秸秆焚烧火点,较去年同期增加8倍。
今年突然大范围长时间的爆表,与天气条件也有关系。2019年冬到2020年春,东北地区降雪出现时间早、次数多、积雪厚;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员、车辆出入受限,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上涨,都对秸秆还田离田造成了不利影响。4月准备春播时,当地气象部门预报,马上又要有一场大雪,在非常短的窗口期,大家突然集中焚烧,正好又赶上静稳,非常不利的气象条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刚有苗头的时候,我们联系地方环保部门,跟所有爆表城市的市领导打了电话,了解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地方反映今年的雨雪比较多,加上疫情的影响,部分秸秆没有离田,有点滞后。生态环境部也由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办牵头的工作组,到吉林和黑龙江调查核实情况,核实结果向地方反馈。
秸秆焚烧这种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不能说地方不努力,地方也花了大价钱,投资也不少,但是现实是秸秆量太大,一些秸秆缺少出路。
要解决秸秆问题,要坚持疏堵结合,关键是要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大家把秸秆利用起来,各种还田,肥料化、饲料化利用等等,但是这个路还很长,我们调查以后,部分省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只有40%几,好的70%几、80%几。但秸秆产生量太大,即使这个百分比下,仍有很大的路要走。不可能一步到位,把秸秆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又有农耕生产期限限制,要统筹农耕,统筹环保这个事。
同时也要加强秸秆禁烧管控,通过卫星遥感等监控手段,严格实施网格长制度,落实各级政府及部门责任,通过禁烧促进利用。在仍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建议地方农业、环保还有气象部门要加密会商,抓住窗口期,组织有序科学的焚烧。从长期来看,还是要靠秸秆的综合利用,谢谢。
【有信心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中环保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答问十三)】
新京报记者:我们还想问一个问题,想请刘炳江司长回答,“十三五”规划中明确环保领域的9项约束性指标,目前有7项已经提前完成2020年的目标任务。但我们发现优良天数比率目标没有提前完成,请问一下滞后的原因是什么,生态环境部下一步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确保完成。谢谢。
刘炳江:谢谢您的提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生态环境部承担9项约束性指标,其中7项已经提前1年完成,1项已达到时序进度,还有1项优良天数比率指标未达到2019年度目标要求。主要原因是,去年7月-9月,我国华东、华北、华中等地区多个省份遇到了持续3个月的高温热浪、干旱少雨的极端天气条件,导致O3浓度大幅上升,拉低了优良天数比率。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胜之年,我们有信心把9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
按照《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2019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按照实际监测状态,对外发布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这同过去的折算成标况状态有一定差距,优良天数比率实况状态下比标况状态下大约高4-5个百分点。但是无论实况状态还是标况状态,2020年比2015年优良天数比率均要提高3.3个百分点,这个任务不会变。
刘友宾: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生态环境部将组织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
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生态环境部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打赢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安排部署,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大气环境司刘炳江司长,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贺克斌院士。为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关要求,今天的发布会仍然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召开。
下面我先通报几项我部近期的有关工作:
一、我部将组织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降低夏季臭氧污染影响,生态环境部将组织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全面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有效治理和精准管控。
近年来,臭氧污染问题凸显,已经成为影响全国夏季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而挥发性有机物则是形成臭氧及细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为保障夏季臭氧防治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生态环境部拟于5月中下旬,对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5个省的部分城市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各城市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从6月份开始,将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苏皖鲁豫交界地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为重点,按照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的原则,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大、臭氧污染防治压力大、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进展滞后城市,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指导和帮助相关政府、企业落实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减排任务。
监督帮扶将统筹用好监督和帮扶,深入了解企业关切,送政策、送技术、送方案,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污染治理的实际困难。重点针对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以及油品储运销等行业,排查治污设施是否按要求建设,是否正常运行维护,无组织管控要求是否到位,治理效果是否达到要求。及时指导帮助企业立行立改,提出合理化整改建议。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将组织专门技术力量,向地方政府提供针对性的技术帮扶。
按照部党组要求,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主动服务“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既要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又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着力支持和帮助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及重点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提高治理水平,有效应对臭氧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
刘友宾:
二、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近年来,我部与长江经济带11省(市)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扎实推进《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八项重点工作。我部以劣Ⅴ类国控断面整治、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绿盾”行动、“三磷”排查整治、“清废”行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等八项工作为重点,持续推动落实长江保护修复工作。
二是压实地方责任。继续紧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进展,指导规范地方整改验收销号,并进行现场抽查,截至4月12日,2018年警示片披露的163个生态环境问题已完成整改135个,2019年警示片披露的152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3个。
三是推动绿色发展。指导支持11省(市)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4.42万平方公里,占长江经济带国土面积的25.47%;指导11省(市)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基本建成“三线一单”数据共享系统。
四是夯实工作基础。组织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持续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和沿江58个驻点技术帮扶工作;配合财政部2020年先期安排136.5亿元,用于支持11省(市)及西藏、青海开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及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程。
经过共同努力,2020年一季度长江流域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94.5%,同比上升7.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到0.4%,同比降低1.4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和11省(市),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收官之战,同时谋划好长江流域“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巩固提升污染治理水平,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确保长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无废城市”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刘友宾:
三、“无废城市”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自2019年5月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在相关部门和试点城市的共同努力下,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试点地区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试点城市及地区均成立了以党委、政府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领导小组,围绕“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共安排764项任务,涉及工程项目429项、金额1244亿元,已取得初步成果。比如,深圳市已初步建立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全量焚烧、近零填埋模式;重庆市与四川省建立了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合作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徐州市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首次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立法工作;绍兴市正在研发涵盖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
二是各部门同向发力,共同支持试点工作。一年来,我部会同相关部门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工作机制,成立部际协调小组、咨询专家委员会、技术帮扶组、专题研究组,从不同层面支持、指导试点城市及地区开展工作。我部组织筛选70多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亟需的污染防治技术。财政部、税务总局调整完善磷石膏、废玻璃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自然资源部支持铜陵市等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铜陵市、西宁市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支持包头市等打造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安排中央资金4.4亿元,支持“无废城市”试点地区24个畜牧大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人民银行支持试点城市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8项“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国家标准。商务部推动发布《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累计创建231家绿色商场。邮政局指导试点城市探索应用快递绿色包装。
经过一年的努力,试点工作呈现由点到面的良好态势。浙江省、吉林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无废城市”理念逐步得到国内外各方认同。
2020年是“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攻坚年,我部将会同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大协调支持力度,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加快推进落实“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方案,全面完成方案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生态环境部联合中科院启动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
刘友宾:
四、我部联合中科院启动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
为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有关要求,生态环境部和中科院决定联合开展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工作。
4月15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中科院办公厅联合印发《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调查评估工作。
两部门将深入合作开展全国和省域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分析生态系统状况,总结我国生态保护取得的进展,识别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生态保护对策建议。调查评估工作预计于2021年10月结束。
刘友宾:下面,请刘炳江司长介绍情况。
【连续三年开展秋冬季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重点区域秋冬季空气质量达近三年最好水平】
刘炳江: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对大家长期以来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借此机会,我就大气污染防治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2019年主要工作进展
2019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各地各相关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实,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加快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持续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累计达8.9亿千瓦,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86%。发布VOCs无组织排放、制药工业以及涂料、油墨等排放标准,基本建成VOCs排放标准体系,1.2万家企业完成治理任务。推动全国222家钢铁企业启动超低排放改造。
二是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持续降低,2019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降至57.7%,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增至23.4%,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重点区域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清零。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实现“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全覆盖,2019年完成散煤治理700多万户。
三是“公转铁”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全国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7.2%,这是铁路货运占比连续12年下降后,第三个年头持续增长;京津冀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26.2%;全球里程最长的重载铁路——浩吉铁路建成通车,年运输能力达2亿吨。沿海主要港口的煤炭集港改由铁路或水路运输,2019年金属矿石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11%。
四是开展秋冬季综合治理攻坚行动。连续三年在三个重点地区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细化每个城市改善目标和治污项目,确保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并逐月通报。经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行动圆满完成,其中“2+26”城市、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超过10%,重污染天数分别下降超过30%;三个区域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均为近三年最好水平。
五是分类施策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为科学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对钢铁、焦化等15个重点行业按照排放绩效分A、B、C三级,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在重污染期间,环保水平高的企业可不采取或少采取停限产等措施,A级企业可自主减排,环保水平低的企业则需加大减排力度。“2+26”城市列入减排清单的企业共10.7万家,其中豁免企业1万家,在减轻重污染天气影响的同时,推动了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六是摸清了重污染天气成因。2000多名优秀科学家和科研人员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顺利完成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以PM2.5为特征的大气重污染成因。构建了国内最大的天地空综合立体观测网,定量解析了污染排放、气象条件、化学转化对大气重污染的影响并形成科学共识;开展“一市一策”驻点研究,“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为“2+26”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2019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稳中有进】
刘炳江:
二、2019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0%;重污染天数比例为1.7%,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根据中国气象局《2019年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19年全国平均PM2.5气象条件比2018年偏差5.7%,取得持平实属不易。总体而言,全国空气质量稳中有进,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PM2.5降幅收窄。2019年,全国未达标的261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2.4%,与前三年年均7.7%的改善幅度相比,下降速度明显放缓。
二是O3浓度明显上升。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O3浓度同比上升6.5%,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41.8%,导致全国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损失2.3个百分点。
三是SO2浓度持续大幅改善。2019年全国SO2浓度为11微克/立方米,与欧美等国家浓度相当;同比下降15.4%,比2013年下降65.6%;337城市连续两年SO2全部达标。
四是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依然高发。2019年1—2月,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同比分别上升24.1%、26.6%。这个秋冬季,内蒙古、东北三省的多个城市出现长时间重污染天气,包头、哈尔滨甚至出现PM2.5“爆表”;春节期间,北京及周边城市先后发生2次重污染过程,这些都说明大气污染治理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今年全国空气质量开局良好,截至4月底,337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4.8%,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2.6%,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
【2020年蓝天保卫战将在三大重点区域基础上加强对东北地区、蒙宁陕晋交界地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的关注】
刘炳江:
三、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决胜之年。我们将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优化调整,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推进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在三大重点区域基础上,加强对东北地区、蒙宁陕晋交界地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等区域的关注。将秋冬季作为PM2.5重点管控时段,将夏季作为臭氧重点管控时段,发布实施《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
二是实施重点治污工程。积极推进VOCs和NOx协同减排,加大重点行业VOCs和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力度,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控。全力推动“2+26”城市平原地区农村完成煤改清洁能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和大宗货物运输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等三大工程,既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三是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指导有关区域统一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和减排措施,进一步提升PM2.5和O3污染预测预报能力水平,细化应急减排清单,扩大绩效分级范围。当预测到可能发生大范围污染过程时,指导区域按要求统一启动应急响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应急减排措施,降低污染程度。
四是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监督执法。优化调整蓝天保卫战强化监督帮扶工作覆盖区域范围,指导相关地方根据不同时段的污染特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地监督执法。
下面,我很高兴接受大家的提问。
刘友宾:谢谢,下面请大家提问。
【蓝天保卫战取得积极成效 但仍面临部分地区PM2.5浓度依然较高、O3污染问题凸显、结构调整难度较大等挑战(答问一)】
光明日报记者:谢谢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提问,我的问题是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现在还剩下哪些难啃的硬骨头,目前的瓶颈和未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谢谢。
刘炳江:《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近年来,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措施稳步推进,取得积极成效。到2019年,PM2.5未达标的261个城市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23.1%,全国337个城市重污染天数下降了36.6%,提前一年完成下降目标,年底前完成PM2.5目标已成定局。
关于优良天数比例目标,五年要提高3.3个百分点,即相当于337个城市均要提高12天,2018年为79.3%,已经完成了79%,但去年7省遭遇五十年不遇的长达三个月高温热浪,干旱少雨极端天气条件,臭氧浓度大幅上升,虽然给完成“十三五”目标增加了困难,但今年1-4月,优良天数比例同比增加了5个百分点,为剩余三分之二时间打下良好基础,只要不出现极端的天气事件,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完成。
目前,大气污染治理已经进入攻坚期,要实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我们仍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PM2.5的浓度依然较高,虽然今年全国PM2.5普遍下降,但“2+26”城市的PM2.5浓度仍然较高,2019年达到57微克。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周边出现了两次重污染过程就是典型案例。
二是臭氧污染逐渐显现,臭氧浓度上升逐渐成为仅次于PM2.5的影响优良天数的重要因素。去年7-9月,全国多个省份出现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导致O3浓度同比大幅提升,超标天数明显增加。今年夏天如果再出现类似的气象条件,将对完成优良天数比率目标带来较大影响,因此,也不能掉以轻心。
三是结构调整难度较大。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末端治理空间和减排潜力越来越小,未来工作重心将逐渐转向结构优化调整。而目前我国以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用地结构偏粗放等问题尚未根本改变。宏观上,这些结构优化调整任务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拉动有效投资,补齐短板,实现经济双赢的重要举措;但微观上,具体到每一个项目上,都是“难啃的骨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要求,继续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推动PM2.5和O3协同治理,实施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和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完善蓝天保卫战的专项督查机制。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越是艰险越向前”,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通力合作下,我们有信心全面完成各项既定任务目标,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谢谢。
【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有效降低夏季臭氧污染影响(答问二)】
时代周报记者:谢谢,时代周报记者,我的问题跟臭氧有关,五一期间很多地方发现臭氧PM2.5复合型污染,近几年臭氧浓度不断上升,前几个月疫情大背景下其他污染物浓度下降,臭氧依然持平甚至持续上升,臭氧难度为何不断上升,有哪些针对性措施,谢谢。
刘炳江:近两年,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臭氧浓度却不降反升,2019年全国337个城市臭氧浓度同比上升6.5%。
从污染成因的角度来看,第一,臭氧前体物是氮氧化物和VOCs,我们国家现在这两种污染物的排放量还是居高不下。通过这些年治理,高架源的氮氧化物治理有一定成效,但移动源和大量工业炉窑下降不显著,而VOCs排放源多,治理基础薄弱,成效不是很明显,点多、分散,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第二,极端的天气条件有利于臭氧生成。去年几个省9月平均气温同比升高,尤其是在华北、华东、华南地区,降雨量大幅度减少,普遍下降50%,个别地区下降了80%。从2013年一直到2019年7年间,有五个最暖年份。今年五一期间北京等地出现了罕见的30度以上的高温,七个省,180个气象观测站超过35度,达到40-41度,均突破5月份的气温极值。第三,全球臭氧背景值不断提升。全球臭氧平均每年上升一微克,欧洲、美国、日本等北半球国家臭氧浓度近几年也呈增长的趋势。
从发达国家治理经验看,主要是很好的控制氮氧化物和VOCs的排放,只要持续减排,长期看会把臭氧浓度逐渐控制下来。我们国家当前臭氧生成主要是VOCs控制型的。下一步,我们将会针对臭氧污染开展2020年VOCs攻坚行动,这个文件马上下发,队伍也会尽快下去,统筹疫情防控,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任务,重点是推动三个治污。
第一,突出精准治污。在控制VOCs和臭氧污染上做到时间精准、空间精准、行业精准,时间尺度上聚焦臭氧污染严重的夏季,也就是6-9月份。空间尺度上聚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苏皖鲁豫交界地区。行业上聚焦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和油品储运销。
第二,突出科学治污。VOCs存在于原料和产品中,对企业来说,挥发了就是损失利润,有效回收和控制就能增加利润,有些属于易燃易爆物质,VOCs治理对安全隐患的防控也是很有效的。我们将在五个方面指导各地实施VOCs治理。
一是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尽可能用低VOCs含量的产品,相关产品VOCs含量限值国家标准已经出台。
二是聚焦于已经安装了治污设施的企业,通过提高VOCs收集率,治污设施同步运行率以及去除率,确保综合效率提高。
三是加强无组织排放控制,VOCs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7月1日就要全面实施,目前,很多企业VOCs管控精细化不够,无组织排放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要加强含VOCs物料全方位、全链条、全环节管理。
四是针对VOCs排放重点行业和地方特色企业,开展工业园区、企业集群排查和综合整治,建立集中处理设施,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
五是加强监测监控,摸清VOCs的排放和臭氧生成的规律、迁移的规律等。
第三,突出依法治污。在当前形势下,更多的是按照法律法规、排放标准来督促企业,把治污设施运行好,把标准履行到位,同时坚持帮扶执法相结合,把技术送到企业去,督促企业落实。
近期我部将派十个组开展专项调研,帮助企业查找问题,指导企业加快达标排放改造,强化运行管理,增加企业的效益。谢谢。
【从监测数据看,复工复产没有造成大气污染物排放普遍增加的情况(答问三)】
封面新闻记者:我们知道受疫情影响,今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目前各地都复工复产了,请问对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管理是否会有所放松,2020-2021秋冬季地方空气质量目标是否有所降低?谢谢。
刘炳江:一般来说,大家概念上复工复产可能一定程度会造成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增加,然而从4月份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来看,这种情况不普遍:
2020年4月份,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有小幅波动,其中PM2.5浓度同比有所上升。但是经过分析,主要是东北三省和新疆四个省份导致的。其中东北三个省,吉林、黑龙江、辽宁秸秆焚烧火点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八倍,部分城市出现PM2.5爆表,另外新疆受到沙尘天气的影响也拉高了PM2.5浓度
第二,从新增的情况来看,因为各地政府都在强化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所以从掌握的数据来看,今年“两高一资”的项目数相对很少,从新增量来说已经大大的减缓了空气质量改善的压力。
关于2020-2021年秋冬季攻坚方案目标的问题,正如您所言,由于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污染排放有所下降,空气质量数据代表性不强,在基数的选取上,我们会借鉴国际上的常见做法,如采取三年滑动平均值或扣除异常年份等方式,并综合今年和过去几个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情况,科学合理设定目标。谢谢。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根本原因是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强度的排放(答问四)】
南方都市报记者:今年受疫情影响在春节期间社会活动降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大规模重污染天气,请问这个原因是什么。
刚才也提到,耗费了近三年时间,科研团队基本查清了京津冀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的成因,想请问一下研究成果是什么?
贺克斌:刚才讲到了两个方面,第一是疫情期间出现重污染的问题,第二是总理基金攻关项目的情况。
我们知道大气重污染成因及治理攻关项目,是国务院决策部署,2017年9月份正式开始实施的。截至目前,已经摸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主要可以概要成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强度的排放,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2+26”城市除了二氧化硫这一种污染物以外,其他的主要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都超出了环境容量的50%以上,排放强度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到五倍,并且在采暖季又增加了30%左右的排放量。另外这个区域里边,还存在着大量钢铁、焦化、玻璃等企业,主要生产工序是不可中断的,所以它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实现大幅减排。
第二,最近几年气侯变暖的大背景,造成了气象条件的趋于不利,这是区域的秋冬季大气重污染天气过程形成的重要诱因。在京津冀和周边地区是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半封闭的地形,属于弱风区,秋冬季经常出现我们讲的“暖盖”现象,所以容易造成污染物的积累。在当前污染物排放强度相对比较高的态势下,一旦出现相对比较长时间的高湿,极端条件的时候,整个区域环境容量会进一步减少一半以上,就会诱发大范围的重污染过程。
第三,高浓度的氮氧化物和VOCs造成大气氧化性偏强,这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浓度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监测结果表明,这个区域里PM2.5浓度和占比都在显著下降。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大气的氧化性总体上处于高位,并且重污染地区二次转化速率提升。
第四,这个区域大气污染区域性特征很突出。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处于同一个空气流场当中,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是有非常明显的特征,重污染期间,污染物主要沿着西南、东南和偏东通道的向北京传输。区域传输的平均贡献可以达到45%,个别的污染过程里,甚至还会到70%左右。
刚才提到了春节期间,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出现了重污染天气过程,实际上也正好印证了上述的研究结果和研究的结论。
首先在污染排放方面,受到了春节假期和疫情管控的影响,整个区域内机动车的排放是显著下降的,但是还有大量不可中断工序,电力、钢铁、玻璃、石化这些重点行业,实际的排放变化不大;另外还有民用采暖在这个期间排放还有所增加。综合分析下来看,区域当中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这四类污染物,在总的排放量跟春节前比分别减少17%、10%、46%和26%。
在气象条件方面,我们也看到北京和周边地区出现过长时间的高温、静稳、逆温不利气象条件,根据国家气象中心分析的结果,首先是高湿,主要受来自东南海上水气输送,春节期间北京相对湿度58%,是近十年同期最高,特别在重污染过程当中湿度超过80%。第二是静稳,风速每秒1.7米。第三是逆温,混合层的高度小于900米,重污染过程当中甚至小于300米。整个气侯条件变差,造成综合结果使整个区域环境容量总体减少了1/3左右,特别是北京南部的减少幅度达到了50%左右。
在化学转化方面,高湿条件下的污染物二次转化程度上升,北京和周边PM2.5二次组份的比例60%,部分重污染时段达到70%以上。
这个过程期间,污染物还出现沿偏东和西南通道,传输到太行山,燕山交界的地方并且有所滞留,加上北京的排放和二次转化,导致北京出现了两次各出现三天的重污染。
总体来看,区域污染物排放量虽然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仍然不足以抵消特定气象条件下环境容量的大幅度缩减,从而导致出现较长时间的重污染过程。谢谢。
【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改善明显(答问五)】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二套记者:我们看到今年一季度全国337个城市,120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同比增加24个,想请问同比增加24个主要得益于哪个措施,现在达标占比不到一半,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和难点,谢谢。
刘炳江:如您所言,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改善确实非常明显,所有污染物都是处于历史同时期比较好的阶段,全国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8%,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尤其是二氧化氮的浓度达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调整已见成效,我们前期采取的过剩产能压减、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燃煤锅炉清理整顿、“公转铁”等措施,使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渐下降,已经开始发挥环境效益。
二是关于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大家的生产、运输、生活活动减少,社会经济活动水平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中国是这样,世界各国也出现类似情况。
【“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答问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一套记者:关于蓝天保卫战的内容,今天一季度情况不错,2020年“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整体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我想问一下下一步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现在是否制定启动了?将聚焦哪些重要举措,目标如何制定,时间周期又是怎么样的?谢谢。
刘炳江:谢谢,蓝天保卫战以来确实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明显成效,这个有目共睹。但是这些目标都是阶段性的,全国所有城市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可以明明确地说,蓝天保卫战还会继续打下去,升级版的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也在制定之中。
我们现在已经启动了“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专项规划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更加突出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认真谋划“十四五”期间,也就是未来五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具体来说,在目标设定方面,我们会延续《大气十条》《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思路,主要围绕着空气质量改善和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方面来设计目标,既突出大气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满足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和美好生活的期盼,也与党的十九大提出2035年要求的空气质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进行对接。同时,近几年臭氧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在规划中会针对臭氧的两项前体物VOCs和氮氧化物设计减排目标。
在重点举措方面,因为现在“十四五”正好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的主要特点,以及我国正在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和可能面临的更为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等情况,科学合理设置工作任务:一是进一步突出重点管控的空间、时段、行业领域和污染物,加强PM2.5与O3协同控制;二是积极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调整优化,特别是对工业炉窑和VOCs综合治理提出了专门要求;三是进一步研究完善“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范围,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四是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管能力,推进大气环境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谢谢。
【采取差异化减排实现污染减排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答问七)】
中国青年报记者:我的问题是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很多工业企业要按照要求采取一些应急的减排措施,针对部分优秀企业和龙头企业,我们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有没有考虑为了推动企业绿色发展,促进他们高质量发展给予他们相关的政策红利。
第二,之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河北省在刚过去的秋冬季空气质量有很明显的改善,想问一下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谢谢。
刘炳江:重污染发生的时候,对企业采取相应的停产限产措施,这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要求,是法定动作。你说现在对一些环境绩效比较好,信用比较高的一些企业,能不能有什么红利,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从去年开始,我们进行了大范围的调研,也跟很多企业进行座谈,问题一点点理出来,以问题为导向,制定措施,发布了《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夯实应急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对减排企业实施清单化管理,开展绩效分级,采取差异化减排措施,保障减排措施可核查、可监测、可操作,在去年秋冬季也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绩效分级差异化减排,就是对重点行业的企业分为ABC级,对不同绩效级别的企业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在重污染期间,评为A级的、环保水平高的企业可不采取或少采取停限产等措施,对于C级的、环保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则需加大减排措施力度。
这个措施实践检验下来非常受大家欢迎,在某种程度上A类企业就树立了环保的标杆,以差异化管控鼓励“先进”,树立标杆企业;鞭策“后进”,提升环保基础工作水平,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实现污染减排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对A类企业标准,国家制定统一的原则,组织专家进行核查,有具体评判管理办法,保障行业间、企业间的公平性。
去年因为时间紧,我们对15个重点行业进行了分级,因为效果非常好,所以今年我们即使在疫情期间,我们也在拓宽、拓展重点行业,从15个行业拓宽到39个行业,有300多家龙头企业,100多个行业协会都参与进来。近期我们已经把指导意见起草完毕,即将下发广泛征求意见。
河北省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表述清楚,主要是多年来持续的治本、治标措施的效果体现。
时间关系我简单说一下,现在我们心目中,河北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是优等生,走在全国前列。但我还记得非常清楚,2016年12月份,河北石家庄周边持续发生了20多天的重度污染天气,空气污染已经衍生成了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所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了一个省政府文件,出台了18个专项方案,从2013年一直到2019年,河北淘汰和化解了钢铁过剩产能近1亿吨,这个数据是惊人的,平板玻璃、焦炭、水泥淘汰量也比较大,在散乱污企业和集群整治方面,河北也走在前列,大家可以到廊坊文安人造板企业集群去看一看,也可以到沧州的铸造企业集群去看看,现在已经成为了全国的样板,很多地方都在参观学习。
河北把化解过剩产能作为治本之策,把压煤治污作为主控方向,把联防联控作为杀手锏,压煤方面大家可以看到,河北大力推动平原地区农村散煤治理,4万多台中小燃煤锅炉全部关停。
河北的煤炭从2013年最高的3.2亿吨降到了2019年的2.6亿吨,从天然气消耗量来看,2013年消耗量为56亿立方米,2019年约160亿立方米,大家可以看到河北天然气增量在全国是非常大的,而且河北天然气的增量,除了城镇化以外,基本上都用来替代煤炭,通过增气减煤大气环境效益是非常大的。
交通运输结构方面,河北是全国第二大货运的省份,公路货运量占比占全省货运总量占比87%,比全国高10个百分点,河北在交通运输结构方面也走在前列,大家可以到唐山看一看,可以到邯郸看一看,唐山市投入470多个亿建设,铁矿石从港口到企业里面,很多企业用铁路进行运输。
这么多的治本之策放在那儿,一定会发生减排效果,一定会改善空气质量。在联防联控河北也是树立了全国标杆,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水平也是全国领先的,在预测到重污染天气时,采取的应急减排措施卓有成效的。
河北已经提前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现在省委政府自我加压,省委书记亲自部署,亲自布置,亲自督办、谋划,全省上下形成了省之大事,全省上下一条心在做,我预计今年河北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对河北同志付出的艰辛辛苦点赞,谢谢。
【煤改气、煤改电对PM2.5下降的贡献率达到1/3以上 环境效益明显 将持续推进(答问八)】
中国日报记者:华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天然气和电力替代燃煤取暖行动,政府希望通过清洁取暖改善北方地区污染的状况,但是很多人质疑,相关补贴取消可能会造成污染反弹。请问您怎么看?
刘炳江:近年来,清洁取暖煤改气、煤改电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一方面好评如潮,另一方面争论、质疑的声音也从未停止,是近几年大气污染治理最难推进的工作之一。农村散煤不经过任何处理,烧一吨煤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电厂的十几倍,实践证明,清洁取暖煤改气、煤改电是发达国家改善空气质量必由之路。在我国,煤改气、煤改电首先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推进,逐步扩展到汾渭平原,从2个城市到12个城市,到现在覆盖了两区域39个城市。
在清洁取暖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冬季气温不同,有的省份以煤改气为主,有的省份以煤改电为主,还有生物质集中利用等方式,城市及周边更多是靠热电厂管网延伸进行散煤治理。经过评估,煤改气、煤改电对PM2.5下降的贡献率达到1/3以上,环境效益明显。
对于煤改气、煤改电,中央财政大力支持,各地也给了很大支持,主要体现在补贴上。不考虑环境效益,清洁取暖成本确实要比散煤取暖高,目前是按照原来烧煤与烧气和用电基本相当的原则进行补贴。正如你所说,很多人怀疑,一旦财政补贴取消,可能会“返煤”。在这我强调一下。
第一,生活习惯是要靠培育的。原来农村居民冬天烧煤,烟烧火燎,室内PM2.5天天都在200微克每立方米以上。我们下去调研发现,用上清洁能源之后,农民生活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二,补贴也不会轻易的退坡。前几年中央资金主要补贴建设,去年开始,在大气污染专项中财政部已经拿出一部分钱,给煤改气、煤改电进行运营补贴,一些省份已经宣布了要持续补贴,不会轻易退坡。
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散煤清零,这是刚性的任务,下一步,我们会坚定不移持续推进,确保2020年采暖季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平原地区农村散煤基本清零。
【大气攻关项目支撑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同时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总结(答问九)】
第一财经记者:大气攻关的问题我再追问一下,据了解总理基金项目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正在总结三年的成果,很多研究项目做总结评价的时候都会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不知道总理基金项目有没有做这方面的总结归纳。
另外我还注意到近日有研究机构称,新冠病毒能够存在于户外空气中的颗粒物上,大气稳定和颗粒物高浓度条件下更容易传播,请问这个问题咱们专家团队怎么看?谢谢。
贺克斌:谢谢您的提问。第一个是大气攻关项目,这个项目已经实施了三年,在项目的开始,整个项目设立了4个大的专题,28个课题,紧紧围绕京津冀和周边地区秋冬季的大气重污染的成因,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的管控技术,以及居民健康防护等这些热点和难点的问题开展攻关。 应该说支撑了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同时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也是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
首先介绍一下在社会效益方面,攻关项目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现。
第一,基于基础数据分析,建立了健康和效益的评估模型,采用了流行病学和试验组学的技术,定量的评估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健康影响,以及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对人群健康效益的影响。
第二,对地方政府和公众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攻关项目开展了“一市一策”的跟踪研究,切实解决了地方政府在早期面临了有想法没办法这样的一些问题,有力支撑了“2+26”城市和汾渭平原的11个城市精准治污,科学治污。调查分析表明,公众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满意度是逐渐增加的。
第三,通过科学普及和宣传报道,实现了科学家、媒体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了公众科学的认知,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等科学支持,及时为公众答疑解惑,提升了大家的蓝天幸福感,这方面我们媒体也功不可没。
经济效益方面,也有三个方面的体现。
第一,攻关项目一开始就布置相关课题研究,构建减排和成本的评估模型。基于分析提出了成本最优的多污染物减排目标,以及行业和空间的分配方案。重点行业差异化管控重污染天气的应对措施,这方面刚才刘司长也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差异化的管控。完成了经济发展-能源结构-污染控制的情境设计,推动了基于费用效益评估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优化方案制定和实施。
第二,建立了重污染天气全过程的应对技术体系,特别是基于环保绩效提出差异化管控技术的要求,在减轻重污染天气的同时,推动了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第三,通过实施联合攻关,在科技领域,基础研究和监测分析平台这样的一些科研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实现了科研设备和个人数据更高效的共享,进一步地避免了重复性的观测和大型仪器重复性购置等等这些问题。
第二个问题,您刚才提到疫情期间,国内外都有一些研究者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关于颗粒物和病毒之间关联性的结果。从目前已经发表出来的结果来看,基本结论是在一些特定的密闭空间,比如说方仓医院这些密闭空间,检测出大气颗粒物,或者大气气溶胶,检测出来一些阳性、弱阳性等结果。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在室外的大范围敞开空间有关联性的结果,国内外科学界基本共识也是这样一个状况,谢谢。
【今年大气污染治理和去年变化最大的是夏天要实施VOCs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答问十)】
路透社记者:请问一下今年的蓝天保卫战攻坚行动方案和去年的工作重点和措施相比有什么不一样?黄部长之前曾经表示说推动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开展联防联控,为什么选择这些地区,谢谢。
刘炳江:今年大气污染治理和去年变化最大的应该是夏天要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主要是针对臭氧浓度逐渐上升的问题,文件我们现在正在征求意见,会尽快下发。具体工作刚刚我已经介绍过了。
对于PM2.5污染,仍然是一如既往的推动这几大措施,我稍微点一下。第一,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已经明确要求的各地要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量,今年要做完。
第二是散煤,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农村散煤治理也有量的要求。
第三是钢铁超低排放,重点地区60%产能今年力争要完成。
第四是公转铁,三百多条铁路专线要建成。
第五,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蓝天保卫战要淘汰国三及以下的营运柴油货车,已经有任务要求。
第六,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发生的时候,针对夏季的臭氧有措施,针对秋冬季PM2.5也有措施。
为什么黄部长说要重点对苏皖鲁豫地区重点地区,纳入到管控里面呢?
这些年来的大气污染治理经验表明,要想区域性的改善空气质量,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至关重要。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已经建立了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苏皖鲁豫恰恰是长三角和京津冀周边两大大气治理重点区域的连接带,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周边地区着力解决的问题都卓有成效,苏皖鲁豫大约20多个城市空气污染显示出来了。这是综合考量评估了该区域污染程度、区位特点、基础排放、治理进程等因素所作出的重要决定。
从区位特点上看,该地区污染有区域性特征且会对两大重点区域产生影响。一方面该地区各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相近,重污染天气过程高度一致,具有典型的区域性污染特征。另一方面该地区紧邻“2+26”城市和长三角地区,与两大重点区域间存在明显的传输影响。
从污染程度看,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呈现显著的复合型污染特征。秋冬季PM2.5污染严重,夏季O3污染突出。2019年,22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已经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和汾渭平原接近。O3浓度近年来呈逐年恶化趋势。
从基础排放上看,该地区结构性问题突出,基础排放量大。产业结构方面,该地区集中了近8000万吨钢铁、4000万吨焦化、1.4亿吨水泥、1.1亿吨石化产能。能源结构方面,区域煤炭总消费量达到3.2亿吨,单位面积煤炭消耗强度同“2+26”城市相当,半数城市耗煤量超过1000万吨。运输结构方面,区域物流业发达,但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货运量不到7%,柴油货车240多万辆,与“2+26”城市数量相当(300万辆)。用地结构方面,道路扬尘、矿山开采扬尘管理不到位,平均降尘量远超长三角地区。这些结构性问题导致该地区大气污染物基础排放量大,治理难度高。
从管理上看,该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成为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的洼地。部分城市尚未系统组织开展排放源清单编制和污染来源解析工作,部分城市对企业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监管不到位等。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今年将推动苏皖鲁豫交界地区22个城市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一方面要齐抓共管,统一行动,形成强大合力;另一方面,要强弱项,补短板,提升治理水平,加大治理力度。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空气质量的加速改善。
【中央环保督察今年继续推进第二轮例行督察(答问十一)】
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第二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督察对象进行了反馈,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反馈之后各地问题处理进展如何?另外,今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还将有何安排?
刘友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去年全面启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并顺利完成对上海、福建、海南、重庆、甘肃、青海等6个省(市)和中国五矿、中国化工等两家中央企业的督察进驻。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5月8日至12日,各督察组对督察对象进行了反馈。结合疫情防控的要求,此次反馈采取书面形式,点对点向被督察对象移交督察报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清单及案卷,并同步向社会公开督察报告主要内容。
按照《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有关要求,我们将加强与被督察对象工作对接,督促指导其在30个工作日内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按程序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并加强整改调度和重点整改任务盯办,对问题咬住不放、一盯到底,督促被督察对象整改工作落实到位,取得实效。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实情况将按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欢迎媒体朋友们届时予以关注。
今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结合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工作的实际情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安排部署,继续推进第二轮例行督察;同时,还将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领域不定期开展专项督察;继续以暗查暗访方式拍摄制作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持续传导压力,推进督察整改,不断推进精准督察、科学督察和依法督察。
【解决秸秆焚烧污染问题要坚持疏堵结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答问十二)】
新京报记者:刚刚提到了东北的大气污染,之前出现多次爆表的情况原因是什么?针对东北的秸秆焚烧比较严重的情况,生态环境部门有哪些解决办法?谢谢。
刘炳江:4月期间东北地区确实发生了长时间大范围空气重污染过程,多个城市出现空气质量爆表,舆论也是不停的反映这个问题。
其实东北的秸秆焚烧年年有,但是今年集中在4月份,大约是4月的13号-19号期间尤其明显。从卫星监控数据来看,共2600多个秸秆焚烧火点,较去年同期增加8倍。
今年突然大范围长时间的爆表,与天气条件也有关系。2019年冬到2020年春,东北地区降雪出现时间早、次数多、积雪厚;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员、车辆出入受限,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上涨,都对秸秆还田离田造成了不利影响。4月准备春播时,当地气象部门预报,马上又要有一场大雪,在非常短的窗口期,大家突然集中焚烧,正好又赶上静稳,非常不利的气象条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刚有苗头的时候,我们联系地方环保部门,跟所有爆表城市的市领导打了电话,了解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地方反映今年的雨雪比较多,加上疫情的影响,部分秸秆没有离田,有点滞后。生态环境部也由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办牵头的工作组,到吉林和黑龙江调查核实情况,核实结果向地方反馈。
秸秆焚烧这种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不能说地方不努力,地方也花了大价钱,投资也不少,但是现实是秸秆量太大,一些秸秆缺少出路。
要解决秸秆问题,要坚持疏堵结合,关键是要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大家把秸秆利用起来,各种还田,肥料化、饲料化利用等等,但是这个路还很长,我们调查以后,部分省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只有40%几,好的70%几、80%几。但秸秆产生量太大,即使这个百分比下,仍有很大的路要走。不可能一步到位,把秸秆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又有农耕生产期限限制,要统筹农耕,统筹环保这个事。
同时也要加强秸秆禁烧管控,通过卫星遥感等监控手段,严格实施网格长制度,落实各级政府及部门责任,通过禁烧促进利用。在仍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建议地方农业、环保还有气象部门要加密会商,抓住窗口期,组织有序科学的焚烧。从长期来看,还是要靠秸秆的综合利用,谢谢。
【有信心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中环保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答问十三)】
新京报记者:我们还想问一个问题,想请刘炳江司长回答,“十三五”规划中明确环保领域的9项约束性指标,目前有7项已经提前完成2020年的目标任务。但我们发现优良天数比率目标没有提前完成,请问一下滞后的原因是什么,生态环境部下一步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确保完成。谢谢。
刘炳江:谢谢您的提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生态环境部承担9项约束性指标,其中7项已经提前1年完成,1项已达到时序进度,还有1项优良天数比率指标未达到2019年度目标要求。主要原因是,去年7月-9月,我国华东、华北、华中等地区多个省份遇到了持续3个月的高温热浪、干旱少雨的极端天气条件,导致O3浓度大幅上升,拉低了优良天数比率。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胜之年,我们有信心把9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
按照《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2019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按照实际监测状态,对外发布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这同过去的折算成标况状态有一定差距,优良天数比率实况状态下比标况状态下大约高4-5个百分点。但是无论实况状态还是标况状态,2020年比2015年优良天数比率均要提高3.3个百分点,这个任务不会变。
刘友宾: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一季度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2020-05-15
-
从监测数据看,复工复产没有造成大气污染物排放普遍增加的情况2020-05-15
-
采取差异化减排 实现污染减排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2020-05-15
-
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 有效降低夏季臭氧污染影响2020-05-15
-
湖北省2019年度土壤污染防治简要情况2020-05-15
-
“无废城市”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20-05-15
-
部分地区PM2.5浓度依然较高、O3污染问题凸显2020-05-15
-
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20-05-15
-
2019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稳中有进2020-05-15
-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万隆实地调研垃圾分类工作2020-05-15
-
连续三年开展秋冬季攻坚 重点区域秋冬季空气质量达近三年最好水平2020-05-15
-
生态环境部将组织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2020-05-15
-
屡上环保黑名单 中滔环保两附属公司犯污染环境罪被罚2020-05-15
-
全面推进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宁夏2020-05-15
-
专家支招:2020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怎么打?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