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五部门发布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0-04-17 12:05:06
热度:53

五部门发布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五部门发布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7项约束性指标提前完成我国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十三五”生

五部门发布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7项约束性指标提前完成我国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以来,我国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这是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林草局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后得出的结论。

  

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规划》。根据《规划》要求,要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同时,评估考核结果要向国务院报告,向社会公布。

  

《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规划》提出22项指标,其中,大气指标的完成情况备受关注。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在近日发布的中期评估报告中指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明显,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79.3%,较2015年上升2.6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24.6%。

  

但是,评估报告也指出,部分约束性指标完成存在风险。对此,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指出,生态环境部已出台措施确保约束性指标完成。

  

主要指标达到序时进度要求

  

《规划》共提出包括9项约束性指标在内的22项指标。9项约束性指标包括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等。预期性指标主要包括地级及以上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下降、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湿地保有量、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等。

  

对于《规划》提出的22指标完成情况,评估报告指出,从进展情况看,截至2018年底,22项主要指标达到序时进度要求,个别指标提前完成。

蓝天、碧水以及净土保护战也称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是生态环保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评估报告认为,以大气、水、土壤等为主要标志,我国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评估报告指出,2018年,除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上升2.6个百分点外;1940个国家地表水评价考核断面中,Ⅰ—Ⅲ类断面比例为71.0%,劣V类断面比例为6.7%;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为74.6%,均达到或超过预期进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两项指标进展顺利。

  

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截至2018年底,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18.9%、13.1%、8.5%和8.9%,排放降幅均超过预期进度。

  

就水环境质量,评估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发现的6251个环境问题中的6242个已经完成整改。

  

近两三年,黑臭水体整治也是水污染防治中的一项重点。评估报告指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提出的2018年工作目标已基本实现。36个重点城市黑臭水体涉及的10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比例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同比下降4.9个百分点。

  

关于土壤污染防治,评估报告透露,已完成55.8万个点位、69.8万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的详查工作。28个省份初步建立污染地块联动监管机制。省会城市基本建立污染地块名录,212个地级城市建立并公开污染地块名录。

  

“大气十条”目标任务已完成

  

五部门专门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2013年9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发布实施。“大气十条”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和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大气十条”印发后,共出台20余项实施配套政策。评估报告认为,“大气十条”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同时,《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一批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顶层设计的文件相继印发。

  

评估报告指出,为深化重点区域联防联控机制,还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建立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完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实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开展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加强“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有序推进“煤改电”“煤改气”;重点地区大力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指导重点区域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

  

围绕大气污染防治,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1436个国控城市空气监测站;中央财政投入140多亿元,实施“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和“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等一批重点生态环保科技专项。

  

评估报告透露,为强化监管力量,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管理局”,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正案;完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区域战略环评等。

  

个别约束性指标完成面临压力

  

在充分肯定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同时,评估报告也指出,全国完成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指标压力仍然很大,少数地区劣Ⅴ类水体比例、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两项指标改善程度不高,个别地区化学需氧量、氨氮指标未达到序时进度要求。

  

从今年1月至2月环境质量状况来看,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改善态势,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PM2.5浓度同比下降。但是,部分地区PM2.5浓度出现反弹,臭氧浓度有较大幅度上升。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透露,《规划》中提出的9项约束性指标中,有7项已经提前完成,碳排放强度接近完成,但是优良天数比例这项约束性指标的完成还面临较大风险和压力。

  

为确保完成优良天数比例等约束性指标,生态环境部将出台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相关意见,同时,将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2020年攻坚行动工作方案》。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中之重,生态环境部将强化精准治污,统筹PM2.5和臭氧、秋冬季和春夏季、重点区域和城市群地区的协同防治。

  

据生态环境部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监督定点帮扶将全面聚焦约束性指标的完成,针对重点区域的颗粒污染物仍处于高位,部分城市甚至不降反升等问题,将强化监督区域拓展到苏皖鲁豫等非重点区域。在紧盯PM2.5重要污染因子的同时,兼顾臭氧等其他因子。

  

为确保《规划》明确的约束性指标任务顺利完成,生态环境部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说,将紧紧围绕蓝天保卫战确立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举全国生态环境系统之力,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指出,在《规划》实施的最后阶段,围绕“水气土”三大攻坚战,将深入推进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力争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