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类半年考“初战告捷”
上海垃圾分类半年考“初战告捷”1月2日,上海市垃圾分类半年执法“成绩单”出炉。2019年7月-12月,上海城管执法系统共依法查处生活垃圾分类案件5546起(
1月2日,上海市垃圾分类半年执法“成绩单”出炉。2019年7月-12月,上海城管执法系统共依法查处生活垃圾分类案件5546起(单位5085起、个人461起),其中未分类投放案件占案件总数58.9%。
从盛夏到寒冬,立法半年,“垃圾分类”从一个全民热议的新名词变成大部分上海人的生活习惯。2019年11月,上海市《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情况的报告》对条例实施以来垃圾分类成效的评价是:好于预期。
但对第一个“吃螃蟹”的上海来说,“定时定点”的矛盾、志愿者何时撤离、违规处罚是否到位、湿垃圾量飙升如何处置等问题,亦成为这座城市在垃圾分类中必须面对的一道道关卡。
在专家和业内人士看来,垃圾分类是一个反复的过程。目前上海垃圾分类可说是“初战告捷”,但能否长久保持、实现成功,还有待观察,“至少要等到明年夏天,甚至三五年后。”
“超出预期”的半年
12月底,上海的大街小巷已少见“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取而代之的,是社区内张贴的分类指引、投放规定、“红黑榜”,以及新建起来的垃圾箱房。
62岁的侯阿姨居住在徐汇区田林十二村,两年前退休后,便主动成为了小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
每天下午4点不到,侯阿姨的身影就会出现在田林十二村59号垃圾箱房前。在非投放时间的两个小时,她要负责两个垃圾箱房的看管工作。
侯阿姨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实行之初,居民对定时定点分类投放都不习惯,大量垃圾堆放在垃圾箱房外,只能靠志愿者来分拣。
“现在时间长了,大家都自觉按照规定投放了,也知道干、湿垃圾分好类拿下来了。”侯阿姨说,与半年前相比,如今志愿者的工作轻松了不少。
2019年7月1日,一纸条例将上海带上垃圾分类的“快车道”。
上海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爱芬环保”)联合创始人宋慧记得,2011年,爱芬环保第一次尝试在上海寻找小区试点垃圾分类时,多次被拒绝。“很多小区的负责人跟我们说,上海很早就推广垃圾分类,但至今都没有成功的。垃圾分出后还是混装混运,没有意义。”
后来,仅有169户居民的静安区扬波小区答应让他们试试看。九年下来,爱芬环保累计为上海309个小区提供了垃圾分类的解决方案。但对上海数量庞大、规模不一、类型混杂的17000多个小区来说,这也只是杯水车薪。
“垃圾分类这半年下来,可能相当于我们以前在一个街道推动两三年才能做到的。”宋慧说,效果确实“超出预期”。
“宣传动员的效果、垃圾的分类率和分离率,是超出预期的。”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说,目前上海垃圾的分类率约为70%至80%,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按照原来的预想,半年能实现50%的分类率就不错了。
但最难的是,如何解决仍未完成分类的20%至30%,“这部分还会反过来影响前面百分之七八十中不稳定的部分,导致分类率出现反弹,甚至退回50%也有可能。”
«上一页 1 2 … 3 4 下一页»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