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环卫“抗疫”一线防护物资短缺,高校学生募捐却被骗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0-02-10 12:07:14
热度:70

环卫“抗疫”一线防护物资短缺,高校学生募捐却被骗这个漫长的冬季重新定义了口罩的地位。春节期间,受疫情影响,亲朋好友都开启了“云拜年”模式,清冷的城市街道空空

这个漫长的冬季重新定义了口罩的地位。

春节期间,受疫情影响,亲朋好友都开启了“云拜年”模式,清冷的城市街道空空荡荡,偶遇的只有穿着荧光马甲的环卫工人,他们一直未停下工作。


 1月25日大年初一,空荡荡的上海街道,只有一位环卫工人在工作

春节之前,北京师范大学大一学生牛雨农和朋友发起了“口罩北京”行动,调研环卫工人口罩佩戴情况。令他意外的是,一周时间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福州等十个城市的七百余位志愿者自发聚集成小分队,调研了超过两百位环卫工人。

这些志愿者主要是大学生和年轻职员,甚至还包括16岁的高中生。

全国十个城市调研访谈样本量有限,非结构式访谈内容也很难进行城市间的横向对比,但共识是:现实比预想的糟糕。

以“口罩北京”2020年1月31日发布的调查结果为例,46份有效问卷中,一半的受访环卫工人在1月20日之前对疫情了解甚少,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仅四分之一的受访工人从单位领取到符合标准的口罩;尽管约八成的环卫工人在知道疫情后佩戴口罩工作,但口罩一天一换的不到一成。

调研之后,志愿者开始为环卫工人募资购买防护用具,但很难买到甚至遇到了骗子。“祝你钱可以花得出去”,成为志愿者微信群里最多的“祝福”。


 1月31日,“口罩深圳”团队收到来自广州某卫生材料公司的4000只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口罩、手套、消毒水“三件套”稀缺

河南人李兰(化名)是广州市天河区的一位环卫工人,别人敬而远之的公厕是她每天的工作场所。“大年三十到初三,每天的工资顶平常的三倍”,虽然也很害怕染病,但李兰过年没有回河南老家。

李兰是比较典型的北方女人,平时说话干脆利落,中气十足,可当她谈到老家,声音里有藏不住的担忧,“我天天给老家打电话,家里的姐姐妹妹都很害怕(疫情),全待在家里(不敢出去),村子也都封锁起来了”。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前,公厕纸篓里的卫生纸要求一天一倒,现在要求环卫工人“一上班一倒”。换言之,如果一天排班分成五个时段,工人就要倒五次垃圾桶。

李兰的单位长期给工人配发口罩和手套,每三个月发两盒口罩,一盒50个,正好一天一个,手套是每三个月发三副。疫情暴发之后,口罩升级为黑色的KF94型号。

从“口罩广州”团队1月30日调查结果来看,李兰单位这样的配备令人羡慕。他们调研的104位环卫工人中,最高配的是一天两个口罩,只有5位;单位不发,只能自行购买的有29位。

老董也是广州天河区的一个环卫工人,他就没有那么幸运。疫情暴发以来,老董的单位总共发了4个口罩,其中1个一次性口罩连挂耳的绳都没有。老董只好自己想了个主意,把以前用过的布口罩包在一次性口罩的外面。老董心里清楚,口罩需要经常更换,但他自己很难买到。

2020年2月1日、2月3日,深圳卫健委、广州市疾控中心分别发布消息,在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家里的门把手上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2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蒋荣猛介绍,若温湿条件合适,病毒可以存活数小时至5天之久,因此洗手非常重要。

相较于口罩,手套的发放则更不乐观。

单位叮嘱老董上班期间一定要戴好口罩和手套,“不戴的话就要扣钱”,可是老董和他的同事们直到2月3日才收到第1副防护手套。

口罩、手套不够,环卫工人天天为城市“消毒”,自己却没有领到消毒水家用。

“上班第一件事就要消毒,不停地消毒。”此前,李兰的工作内容不包括消毒,“现在每隔一会儿就要消毒,厕所门把手都要消毒”。但是根据广州志愿者的调研,约95%的环卫工人没有领到手洗消毒液或是消毒水。

从各个城市志愿者调研结果来看,像老董这样缺乏防护的环卫工人占了大多数。同时,环卫工人的信息来源单一,主要来自微信朋友圈和QQ,对疫情了解不足,环卫公司的科普教育也不够。

“口罩北京”调研结果显示,受访的46位环卫工人中,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约占六成,七成左右的工人聚居在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内,仅有2名工人表示单位要求外地工人暂时不要返岗,或回来需要隔离两周。

样本量有限,城市之间很难完全对比,不过从“口罩上海”的访谈结果来看,上海的环卫工人保障情况稍好。受访的36位工人中,27位拿到了单位下发的口罩,其中6位拿到的是N95/KN95口罩,还有8位拿到了珍贵的口罩、手套、消毒水“三件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