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上海“垃圾分类”成效超预期 基层治理能力成关键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20-01-09 18:08:30
热度:90

上海“垃圾分类”成效超预期 基层治理能力成关键2019年7月1日,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1月1日,垃圾分类实施半年之后的“成绩单

2019年7月1日,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1月1日,垃圾分类实施半年之后的“成绩单”也终于出来:2019年7-12月,上海城管执法系统共依法查处生活垃圾分类案件5546起(单位5085起、个人461起),其中未分类投放案件占案件总数58.9%。而在2019年11月14日,上海《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情况的报告》显示,上海“整体分类成效好于预期”。

根据住建部同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正式印发的文件,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北京市也将于今年5月份正式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作为先行城市的上海,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方面,无论是其推进经验,或是新遭遇的问题,都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垃圾分类考验基层治理能力

2020年1月1日,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公布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半年以来的垃圾分类执法工作进展情况,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市共依法查处生活垃圾分类案件5546起。截至2019年11月,上海市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较2018年12月增长3.7倍,湿垃圾分出量增长1倍,干垃圾处置量减少38%,有害垃圾分出量同步增长13倍多。此外,全市范围内,以居民主动参与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已由2018年年底的15%提升至90%。2019年11月14日,上海《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情况的报告》公布“整体分类成效好于预期”。

在专业人士看来,上海垃圾分类成效不错的原因,首先就在于良好的基层治理能力。

在上海,基层治理能力与垃圾分类成效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垃圾分类从社会治理的难点,成为弥合社会关系、邻里关系的载体,其催生的“共情感”正在不断转化为社区的“共治力”。“生活垃圾分类成效明显的居民小区,党组织、居委、物业、业委会‘四位一体’的社区动员模式一般运作顺畅。”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李长军说,“有充分的讨论空间,各方都参与进去,明确分工,小区才能持续做好分类。”

上海垃圾分类动员之初,遭遇了一些居民的反对。为了方便管理,在源头分类上,上海采取了“定时定点”模式。楼道撤桶,居民只能在特定时间段,前往小区固定投放点扔垃圾,其余时间,投放点关闭。这些规定招来一些居民的不理解,质疑声包括“上班族赶不上开放时间”“老人腿脚不好,扔垃圾不方便”等。

问题解决方式考验智慧。一方面居委会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另一方面,针对居民的特殊需求,居委会、业委会、楼组长、物业坐在一起,商量办法。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新泾八村,在开放时间增设了流动投放点;长征镇开开大楼为老人提供上门收垃圾服务。还有一些小区与居民协定,设置延时投放点,根据分类质量决定是否后续保留。

此外,志愿者在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养成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天两次投放时间,每次2到3个小时。在上海垃圾分类推进初期,志愿者们需要一直守在投放点边上,不畏酷暑。分类效果良好的小区,基本都有一支二三十人的志愿者队伍,寻找志愿者不容易,而党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带头作用。

不少小区在分类初期引入了第三方组织或企业,帮助宣传推广,取得了不错效果。“一方面社区基层管理人员人手不太够,另一方面,有些组织或企业也确实积累了较多相关经验。”李长军说。但他也强调,“基层党组织或者居委会的核心作用不能变。理想状况是,第三方把社区力量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撤出,分类自觉主要靠居民。”

“后”垃圾分类阶段的新问题

而随着上海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的推进,新问题也不断出现。有人笑称,这些是“后”垃圾分类阶段的问题。“后”不是结束,而是新的阶段。垃圾分类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后,上海这些垃圾分类“后”问题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示。

首先,少数“定时定点”社区出现了垃圾乱扔、“延时投放点”垃圾不分类等现象。

虽然多数居民的分类行为正在更加自觉,但记者也采访发现,不同街道和区域的分类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情况。记者近日随机走访一些小区,发现梅陇街道上海阳城小区,有居民在投放点关闭之后来扔垃圾,由于桶已撤走,垃圾直接被堆放在地上。上海欣苑西班牙名园小区的延时投放点上,湿垃圾桶里混杂着食品塑料包装袋,甚至成包的干垃圾。

其次,分类实效好的社区,志愿者应该什么时候撤离?

记者近日走访一些小区,如龙华街道龙南五村、长宁区大家源新城等小区,发现分类井然有序。但小区志愿者告诉记者,如果志愿者被撤除,分类会陷入一种“无人看管靠自觉”的状态,分类情况很有可能会恶化。

然而让志愿者一直坚守岗位,似乎“不是办法”。半年乃至一年间,相对固定的20多个人来回轮值,其中大多数是退休的老人,也有些吃不消。

第三,垃圾分类后,能否被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在湿垃圾处理以及低价值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方面,上海如今遇到了一些难题。

在垃圾分类正式实施之前,上海计划2020年底湿垃圾处置能力达到7000吨。但是后续发现,湿垃圾增长速度超过预期。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介绍,2019年8月份上海湿垃圾峰值达到9800吨,经过测算,这一数值未来可能进一步增长至每天11300吨。

据专家介绍,垃圾分类是一个长链条,除了前端分类,还要中端运输、末端处置。由于前期估算不足,上海在湿垃圾中转时,遇到了专用集装箱数量不足,运输效率下降问题。处置方面,上海集中型湿垃圾处理设施的建成尚需时日,而另一方面,随着环保标准提升,不少就地处理湿垃圾的小型设施因污水、臭气没有得到治理而关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