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近万亿环保再现政策红利 环保行业也要跑马圈地?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09-17 23:33:04
热度:65

近万亿环保再现政策红利 环保行业也要跑马圈地? 日前,发改委、环保部正式印发《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意见提出,绿色环保产业不断增长,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

日前,发改委、环保部正式印发《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意见提出,绿色环保产业不断增长,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环保产业产值超过2.8万亿;培育50以上产值过百亿的环保企业,打造一批技术领先、管理精细、综合服务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国际化环保公司;到2020年,环境治理市场全面开放,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生态保护市场化稳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中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变化有目共睹。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峻,政府加大了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史上最严格的新环保法,明确了“大气十条”、“水十条”等环境监测指标和考核目标,参与模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化改革转变,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

2016年5月,国务院再次发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提出到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有机构预测,土壤修复市场空间将逐步开启。短期来看,土壤监测市场将贯穿整个土壤污染防治过程,市场空间将达到300亿至500亿元。

除此之外,包括水质监测、固废监测在内的多个环境监测细分领域都将迎来快速增长期,扶持政策的推进加上对应技术的升级,节能环保产业将面临巨大发展空间。“在国家的大力扶持推动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环保领域PPP模式势头强劲,该产业必将是朝阳行业。”E20环境平台创始合伙人张丽珍指出。

公开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以15%—20%的速度增长,环保投资达3.4万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62%,占到GDP的3.5%。在二级资本市场,环保板块中长期表现也印证了上述情况,中证环保指数3年涨幅达136.31%,仅次于创业板,略强于中证500,环保行业中长期收益相对较好。

开启2.8万亿蓝海

利好的消息不仅如此。发改委近日下发《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计划到2020年,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2.8万亿元,培育50家以上产值过百亿的环保企业。到2020年,环境治理市场全面开放,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环境信用体系基本建立。

根据意见,将对环保产业推行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大力推行特许经营等PPP模式,加快特许经营立法。创新林权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混合所有制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推动政府由过去购买单一治理项目服务向购买整体环境质量改善服务方式转变。

意见指出,要建立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水权、林权的交易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基于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产品,探索实行公共资源的公开竞价及拍卖方式,形成价格水平随供求关系波动的市场化定价机制。

同时,鼓励多元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农民合作社、民营林场、专业大户等参与投资生态建设项目。发展绿色信贷,支持排污权、收费权、集体林权、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等创新类贷款业务。鼓励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各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产业基金。

完善收费和价格机制,在2016年底前,设市城市、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将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调整至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建立完善城镇生活垃圾收费制度。同时,改组成立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领域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现有中央企业为基础,探索改组设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并以此推进国有资产重组整合、股权多元化。

资本蜂拥而至

而事实上,日臻扩容的市场必将带来产业变革。并购便是2016年环保市场的“流行动作”之一。

2016年上半年,环保行业并购达52起,规模近300亿元。而其中海外并购增长较为迅速,达136亿元。据环境商会统计,截至8月中旬,2016年我国发起设立的环保产业并购基金达20只,涉及19家企业,规模接近400亿元,几乎相当于去年全年的规模。然而,也有业界资深人士并不认为这是“好事儿”,一方面,新进入者由于不了解环保行业。“不计成本,不讲规则,美其名曰,交点学费。”他说,“行业走着走着,就走乱了。”

另一方面,他认为海外并购的标的不应该看技术,“海外这么多年污染已经治理得差不多了,技术很多也是落后的技术,就看中国人钱多。”行业内外对并购的观点各执一词,环保产业似乎一夜间成为并购的“围城”。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并购主要目的包括增厚业绩和盈利能力、拓展产业链上下游等。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环保领域的产业或金融资本有很多来自央企、国企或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从产业资本的角度来看,业内分析认为,传统产业下游需求萎缩(如建筑、水利等)、产能过剩行业对盈利追逐,都是进入环保产业的原因。葛洲坝,2015年通过并购和投资进入环保领域。包括启迪桑德、东江环保、博天环境等企业都将第一或第二大股东交付给国有股东。

有业内人士认为,“戴上红领巾有助于民营环保企业开拓业务,但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显示出目前环保行业的资源配置仍掌握在政府手中。”

当然,也有人不看好央企进入环保领域,业内人士雷鸣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如果对环保行业的认知度不够,掠夺、粗放式的拿到资源后能否用好还不确定,如果用不好,对整个行业会有负面的影响。

谁会成为未来的翘楚呢?

从现实来看,地方国企在水务、垃圾处理上起着主导作用。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北控水务最有可能成为千亿级的地方国有环保企业。该公司在1993年就进行了股份制改造,1997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且形成了布局全国的水处理布局。

与钢铁等重化工行业不同的是,央企在环保领域大多属于“新人”,大部分是最近十年才进入该领域,甚至如中冶集团、葛洲坝集团和中信集团等,也是在近两年才开始通过收购等方式布局环保市场。这其中的中国光大集团子公司光大国际被业内认为有望成为千亿级企业。主要原因是,作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垃圾发电项目投资运营商,光大国际在环保领域、固体废物处理领域具有领先优势,且在炉排炉、烟气净化系统、渗滤液处理系统等方面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因此将持续受益于行业发展前景。

相对而言,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环保设备制造领域。较为典型案例是,在被称作“PPP元年”的2015年,全国160多个环保PPP项目中,“企业性质”成为重要的“竞争指标”,民企大多被拒之门外。可喜的是,近年来桑德集团、碧水源等一批民企在治理领域有所斩获。已与清华大学校企启迪控股结盟的桑德集团,在水务、固废以及动力电池领域积极布局,发展势头强劲,部分业内人士表示,该公司或是成为千亿级环保企业的候选之一。

显然,国有环保公司凭借其资金与平台优势,采取横向并购扩大产业规模,或纵向拓展延伸产业链,以实现业绩估值的“齐升”。换言之,千亿级环保企业对于诸多国有企业来说并非难事。虽然民营环保企业也有并购案例,但先天条件不足则或将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

业内人士表示,长远来看地方国企和央企通过并购会加剧整个环保行业的竞争和整合,加速企业集中度的提高。如果一些中小民营企业本身没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缺乏某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前景确实不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