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亚洲最大单体垃圾场变身城市绿心,武汉回归生态打造软实力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11-20 12:09:59
热度:57

亚洲最大单体垃圾场变身城市绿心,武汉回归生态打造软实力从清末的防洪堤坝,到上世纪90年代的生活垃圾场,再到眼下的生态园林,武汉园博园这块土地,经历了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见证了城市的

从清末的防洪堤坝,到上世纪90年代的生活垃圾场,再到眼下的生态园林,武汉园博园这块土地,经历了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见证了城市的快速扩张和生态回归。

武汉作为国内新一线城市的代表,过去十多年是大规模扩张和地铁、商品房大肆建设的时期。十年前,“满城挖”让武汉受到国际媒体关注,填湖运动也一度让武汉处于舆论风口。

近几年,武汉这座粗糙的中部工业城市,开始越来越多地在软实力上下功夫,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垃圾场改造的生态园博园。

武汉园博园一位项目设计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年的几十亿元如果投资到工业园上,或为城市带来可观的GDP,政府花巨资来做这个生态项目是很有远见的。近几年,这个项目改善了周边环境,也奠定了武汉多个绿色生态项目的水准线基础,还意外获得了多个国际性大奖。

2018年,第四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评选结果出炉。武汉市以“城市废弃垃圾场的‘重生’——生态修复弥合社会鸿沟的创新尝试”项目成为获奖的5座城市之一。该项目的创新之处,便是将垃圾填埋场改造成迷人的休闲生态园。

垃圾场上的城市绿心

“这是我们保留的一处垃圾场遗址,当年到处臭烘烘的。”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总工办副主任平涛告诉记者,他全程参与了整个园博园生态修复项目。

平涛说,当时工人们快要把墙体拆完时,被设计师们制止了,他们希望能留下一处遗址供参观。红墙旧址,就像城市扩张时期留下的一处伤疤,和周边绿地景观园林形成反差。

深秋的武汉园博园,层林尽染,各式园子争奇斗艳,精神头十足的中老年阿姨们,画着浓妆,穿着各种花色的旗袍,在园子里踱着小步拍写真。很多年轻人穿汉服来留影,山水秀丽、民族特色明显的园子,为汉服、旗袍爱好者提供了绝佳的拍摄场地。

园博园位于汉口西北部张公堤附近,清末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为治理水患确保汉口安全拨款所建,故称张公堤。

1998年为解决汉口地区的垃圾出路,在张公堤外兴建金口垃圾场,填埋库区面积24.26公顷,日处理垃圾2000余吨。随着武汉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2005年这座被称为亚洲最大的单体垃圾场不堪重负,提前退役。

2012年5月,武汉申办园博会时提出,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在垃圾山上建园博园。垃圾山曾让附近约10万居民困扰,蚊蝇遍地,夏天不敢开窗。项目处在典型的“三不管”区域,常年遗存拆迁纠纷、地权纠纷、配套缺失、治安难题等。土地权属涉及江汉、硚口、东西湖三个区20多个单位,包括近20万平方米需要拆除违建构筑物。

周边人群构成也较杂,因垃圾场污染,张公堤阻碍影响,房价偏低,居民也大多属低收入人群。这部分多为廉租房、还建房片区,也有知名开发商建设的楼盘,很多人当时冲着门前金银湖环境优美购买养老房,结果从交房日起就为金口垃圾场关停及修复维权不止。

园博园建成后,较为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当地居民的“垃圾之毒”。修复后,项目所涉及武汉江汉、硚口、东西湖三区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新增1.2平方米,约占三区此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20%。其中硚口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新增3.1平方米,占硚口区此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58%。

正带着朋友在附近散步的耿女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己就在这里长大,早年是脏乱差,建园博园后环境整体得到改善,周边的商业配套和绿化好了很多。

该项目不仅仅是建生态园林,也是建造国内最大生态织补桥(220米宽),桥上为廊式花园,桥下通车。以此织补南北割裂武汉市六大绿楔之一的府河绿楔,且将这一远郊绿楔引入中心城区,对整个武汉市的生态意义重大。

让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园博园总设计师杨念东出乎意料的是,此次修复项目不仅获得园林设计多个专业领域的奖项,还获得多个国际化的综合性奖项。目前,项目获得了2015年联合国气候大会C40奖、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以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等。

后园博园时代的运营难题

园博园来自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简称园博会)活动,该活动创办于1997年,是由国家住建部和地方政府共同举办的园林花卉行业高层次盛会。目前已办过十二届,分别在大连、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济南、重庆、北京、武汉、郑州、南宁等城市举办。

耗资巨大和后期运营困难,是所有园博园面临的问题。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领导小组办公室曾表示,园博园的建设投资额为40余亿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