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从“四海为家”到“各有归宿”忠县垃圾处理发展史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10-23 12:07:30
热度:58

从“四海为家”到“各有归宿”忠县垃圾处理发展史讲述人:母发文(70岁,忠州街道东坡路社区)我的老家在东溪镇天堑村。我从县水利系统退休后,一直在县城生活。上世纪70年代,只要刮风,街

讲述人:母发文(70岁,忠州街道东坡路社区)

我的老家在东溪镇天堑村。我从县水利系统退休后,一直在县城生活。

上世纪70年代,只要刮风,街上就会尘土弥漫,塑料袋、落叶、纸屑乱飞。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县城没有专业的垃圾处理设施,只能将垃圾收集起来从县城运到郊区堆放。上世纪90年代初,县城仍没有一处正规的垃圾处理场所。那时候,从三公里到县城的公路两侧,树上常挂着塑料袋,十分影响环境。

2000年左右,忠县龙蛇背垃圾处理场建成,从此改写了忠县没有垃圾处理设施的历史。随后,乌杨、石宝、汝溪等地的垃圾处理场及相应的垃圾转运站等设施建成,忠县垃圾处理率大大提高。

随着县城逐渐扩大,人口增多,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源源不断的垃圾从县城运往龙蛇背垃圾处理场填埋,那里的垃圾堆一个接一个,在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一股臭味。

2013年时,忠县引进了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垃圾焚烧系统,建成了日处理200吨生活垃圾和80吨城市污泥的生产线。

我有幸与退休干部一道,参观了这个垃圾焚烧系统。听讲解员介绍,这个垃圾焚烧系统总投资9000万元,是重庆第一条利用水泥窑处理城乡生活垃圾的生产线,每天可“吞下”200吨垃圾,“吐出”10吨水泥,实现了垃圾变废为宝。这样一来,不仅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还避免了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渗透液和气体污染。如今,我县以这个垃圾焚烧系统为依托,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三级垃圾”回收处理模式,垃圾不再无处安放。

近段时间,我县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号召市民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垃圾分类是好事,既能保护环境,又能节约资源。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会力所能及地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前不久,我所在的社区配置了分类垃圾桶。每天出门前,我都会将垃圾分类,再把垃圾带到楼下投放。现在,垃圾不再到处飞,城市环境越来越好,市民住得也更加舒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