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设备网

欧洲陷入垃圾危机,德国在“垃圾经济”里找出路

来源:环保设备网
时间:2019-10-17 12:07:54
热度:68

欧洲陷入垃圾危机,德国在“垃圾经济”里找出路自亚洲一些国家“洋垃圾”入境禁令出台后,欧洲陷入“垃圾危机”,其中德国受到的冲击最为强烈

自亚洲一些国家“洋垃圾”入境禁令出台后,欧洲陷入“垃圾危机”,其中德国受到的冲击最为强烈。

自2017年7月以来,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颁行了“洋垃圾”入境禁令,此后欧洲陷入“垃圾危机”,其中德国受到的冲击最为强烈。

短期应对措施

德国不仅是欧洲经济的“排头兵”,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塑料垃圾生产国。德国联邦环境局数据显示,德国每小时约消耗32万个一次性塑料咖啡杯,塑料垃圾占垃圾总量的三成以上。过去,德国一直将中国作为塑料垃圾出口对象国,年均对华出口约56万吨。然而,2018年德国对华出口塑料垃圾数量仅为1.6万吨,同比下降95%。

失去中国这一出口渠道后,德国施行了一系列措施加以应对。

一是减少德国国内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德国通过征收一次性塑料附加费的办法,将成本转移至消费者,从而实现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目的。

例如,近年在面临塑料出口受限的形势下,德国联邦环境局提议对每杯一次性咖啡征收30欧分的塑料费,并尝试在咖啡销售点、面包房、超市、加油站等集中区域设置多次性咖啡杯用作替代。附加费用于城镇绿色基金,资助环境保护活动。

二是欧盟层面立法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2019年3月,欧洲议会批准了一项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新法律,规定到2021年,欧盟内将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叉子、刀子、勺子和筷子)、塑料吸管、塑料棒棉签、塑料气球棒、食品容器和塑料杯等。采取“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将垃圾回收费用转由生产者承担。

三是将塑料垃圾出口转移至其他国家。德国一度将出口垃圾向马来西亚、越南、印尼和印度等国家转移,但近两年这些国家拒收“洋垃圾”的呼声日益高涨,德国的塑料垃圾出口转移方案亦受到挑战。

长期方案基本成熟

在出口转移受限、“垃圾围城”无法根本解决的背景下,德国塑料垃圾不得不由出口转向“内销”。德国依托自身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工业体系,正在打造一条“回收、处理、再制造”的垃圾处理产业链体系。

首先,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早在1991年,德国政府就公布实施了历史上第一部包装法——《包装管理条例》,首次用法律的形式来约束商品包装的生产和经营。法规规定,不可避免的一次性包装废弃物必须再利用或再循环,并强制性要求各生产企业不仅要对产品负责,还要对其包装的回收负责。

面对新形势,德国政府于2019年对《包装管理条例》进行革新,“新条例”提高了各类包装材料的回收目标,并鼓励可重复使用的包装。

该法规要求,在德国市场销售商品的企业,如果不能遵守德国最新的包装法,将面临高达5万欧元的罚款和销售禁令。

此外,德国政府还先后颁布了《垃圾处理法》《避免废弃物产生以及废弃物处理法》《关于容器包装废弃物的政令》《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等法律,较为全面地考虑了产品的设计、生产、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以使德国形成一个封闭的废弃物处理循环系统。

同时,欧盟层面也提高了塑料制品的回收比例,规定到2029年各成员国必须回收90%的塑料瓶,到2025年塑料瓶必须含有至少25%的可再生成分,2030年必须达到30%。

其次,严格执行细致的垃圾分类制度。

德国是全球最早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的国家之一。根据性质、利用价值等将垃圾分为6大类,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进行区分。在废弃包装中,纸制包装投入专门投放废旧报纸、杂志的蓝色垃圾桶;玻璃瓶罐按颜色不同分别投入不同的玻璃桶内;铝、铁、塑料等轻型包装材料则投入专门的黄色垃圾桶;生活垃圾则投入褐色垃圾桶。分拣后可循环使用的材料进入不同的工业部门回收利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