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关于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
车企明目张胆骗补背后:监管部门一路绿灯
车企明目张胆骗补背后:监管部门一路绿灯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从培育期迈向成长期的重要关口,动力电池核心技术仍未取得根本突破,消费环境也并不完善,完全取消财政补贴非明智之举。但
新能源汽车骗补首批名单公布,客车行业成为重灾区。财政部表示,将联合有关部委,对涉事企业分别给予取消整车生产资质、追回补贴资金等处罚,还将处以不同数额罚款。
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恶意骗补,有的涉及车辆数千,资金动辄过亿元,着实让人震惊。对这样的恶劣行径,理当重罚以儆效尤。但在处罚之余,我们更有必要反思: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企业如此明目张胆地骗补?
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企业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此乃本分。他们之所以敢铤而走险,除了诱惑足够大,恐怕还有政策漏洞可钻,甚至不排除有监管部门某些人为其“护航”。
事实上,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一直存在补贴门槛过低、方式过于粗放等议论。以6至8米纯电动客车为例,整车总体造价不过50万元,中央财政补贴30万元,按照1∶1的配套原则,地方再补贴30万元,早已超过一辆整车的售价。试问,面对这样的政策,有多少企业能禁得住诱惑?退一步讲,就算企业不敢冒风险,也抵挡不住客户的需求。因此,客车企业才沦为了“骗补”的重灾区。
更有一些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徒有监管之名,毫无监管之实。以此次点名通报的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公司为例,如此大规模的虚假材料采购、车辆生产销售等原始凭证和记录,是如何顺利通过各个部门审核的?如果没有监管部门的一路绿灯,企业骗补能得逞吗?谁又能否认,相关监管部门没有从中分得一杯羹?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从培育期迈向成长期的重要关口,动力电池核心技术仍未取得根本突破,消费环境也并不完善,完全取消财政补贴非明智之举。但要有效杜绝类似骗补情况发生,除对违规企业和个人加强追责和处罚外,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完善现行补贴制度,依法依规加强全方位实时监管。
首先,提高财政补贴的产品门槛和技术门槛。应该说,财政的普惠政策对培育新能源汽车初级市场是行之有效的,也是国际通行做法。但若长期执行该政策,企业容易患上政策“依赖症”,丧失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的动力和压力,行业也易出现低水平盲目扩张的问题。为此,补贴政策就要不断提高进入推荐车型目录的企业和产品的门槛,使技术先进、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及其企业获得扶持,尽快做优做强。同时,产业补贴政策制定者还要及时跟踪产业发展、推广规模、成本变化等因素,进一步完善并细化补贴标准,在弥补成本差价和促进技术创新上实现动态平衡。
其次,依法依规加强全方位实时监管。必须承认,在新能源汽车日常监管方面还有不少漏洞,监管手段也相对落后,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场检查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信息化、网联化特点形成鲜明反差。必须加快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监管平台,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动态掌握车辆的生产、销售、安全运行等情况,依法依规加强全方位实时监管。这是大势所趋,更刻不容缓。
此外,还要加快建立市场化的扶持机制。可以说,这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长期政策的调整方向。相比直接的财政补贴,借助市场力量激励并倒逼企业,使其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创新上,更能有效避免部分企业对政策的过度依赖和由此产生的骗补行为。
-
虽不享受补贴 传统混合动力车仍纷至沓来2023-11-30
-
常州纯电动汽车:重大利好 高速电动出行2023-11-30
-
插电混动和纯电动汽车孰好孰坏2023-11-30
-
补贴下坡 限行助推电动汽车销量2023-11-30
-
十三五充电补贴奖励:50辆燃料车才抵1辆纯电动2023-11-30
-
李克强以新能源汽车破题详解“新经济”2023-11-30
-
江苏出台补贴政策 纯电动客车最高补15万元2023-11-30
-
政策大力支持 新能源汽车有望迎来产业大爆发2023-11-30
-
新能源汽车背后被忽视的碳排放2023-11-30
-
甘肃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16—2020年)2023-11-30
-
燃料电池车PK纯电动车:孰优孰劣 谁更靠谱?2016-09-21
-
德国电动汽车补贴政策的经验与启示2016-09-20
-
“补贴预支”叫停 骗补考验电动车运营模式2016-09-20
-
新能源补贴新门槛:吨百公里标准到底意味着什么?2016-09-20
-
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2016-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