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58必威网

11月汽车销量下滑,老百姓又不想买车了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22-12-15 12:13:02
热度:

11月汽车销量下滑,老百姓又不想买车了2022汽车销量不会零增长,甚至会超过2021年?但买车的欲望变低,这种情绪是否会延续下去。11月的中国汽车销量出炉,至少从大数字上看,终于可

2022汽车销量不会零增长,甚至会超过2021年?但买车的欲望变低,这种情绪是否会延续下去。

11月的中国汽车销量出炉,至少从大数字上看,终于可以不用担心今年会负增长了。那,乐观的情绪就会传递下去,传递给消费者让他们有购/换车欲,传递给车企,传递给汽车的整个供应链,包括玻璃、橡胶、钢铁、芯片等等。

还是那句话,对于每一个工业国来说,汽车这个工业集成的顶级明珠,是不能、也不敢倒下去的。

所以,看看中汽协的最新数据,11月汽车产销分别为238.6万辆和232.8万辆,环比分别下降8.2%和7.1%,同比均下降7.9%。1-11月,汽车产销为2462.8万辆和243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1%和3.3%。

那么,以这份数据进行表层的分析,结论很清晰。12月的销量基本都会超过11月,那今年全年产销完成2700万辆问题不大,比起2021年的2627.5万辆,要更高。

稍微深入挖掘一下的话,目前1-11月的乘用车销量约为1900万辆左右,那基本上也能实现持平甚至微超2021年的2148.2万辆。前半年因为疫情原因减少的100万销量,通过6月发布的购置税减半,成功抢回来了120万台的增量。不过,政策的效力其实在慢慢变淡,中国车市的1-11月增速,比1-10月有明显的下降,较1-10月分别收窄1.8和1.3个百分点。

销量增速下滑正常,无欲望买/换车的情绪是真

销量增速有所下滑,其实问题不大,因为往年的11-12月,会因为即将年终,车企/4S店会进行冲量,以便实现自己的销量目标、返点目标等。而今年的节奏是不同的,6月的购置税减半政策,直接将消费欲望调动到了全年中段。所以,11月的销量增速放缓其实正常,12月大概率还会回升。根据我们目前对很多4S店的客流关注,随着新十条的发布,以及为了完成全年任务等需求,整体的成交表现是向好的。

不过,中长期来看,消费欲望的变化,还是会不断波动很久。为此,我们专门汇总了一些全国4S店销售人员给到我们的反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很多意向客取消了自己的购车计划,整体约占手中订单量30%的比例,数字上来看不算夸张,但这直接关于销售个人的单月收入,所以从一线反馈来看,整体比较惨烈;

2.较高价位的车型,所受的影响不是太大,30万元以上和以下会比较明显的出现一个小的分水岭,30万元以下的购车欲望降低的比较大,30万元以上反之。不过,这之中的客户群体区别也很明确,原本30万元以上预算购车,自己做生意的人,退单较高,而给孩子买车、已接近退休的人群,消费欲变化并不大。

以理想汽车为例,它的用户群体里有着很多的公务员家庭用户,在当下的购车欲望变化不大,而小企业主们,则大多换了心态;

3.在近几年市场中销量比较稳定的主流品牌,影响较小,而1年左右快速蹿红的品牌,影响较大。

以上的种种一线观点,在乘联会所发布的11月数据中,体现的十分明显。据乘联会统计,11月燃油车零售量推广下降近30%,1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量降至164.9万辆,同比下降9.2%,环比下降10.5%。

各大细分市场中,豪华品牌零售量24万辆,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15%,还是能保持增长的。中国自主品牌零售量87万辆,同比增长5%,环比下降7%。承压的重灾区,其实在合资市场,主流品牌的零售量不到55万辆,同比下降超过30%,环比下降超过20%。

很显然,经历了近3年的疫情,如今开始有序放开之后,大多数人对大宗消费的态度是“求稳”,人之常情,很容易理解。

燃油车今年的整体场景是惨字当头,而新能源领域也不至于乐观,只是相对燃油车略好,因为是如今的发展趋势,使用起来成本也明显更低。

消费欲回归,要看合资品牌的回暖?

基于上述现状,其实能比较清晰的得到一个新结论,整个汽车市场的消费信心回暖,消费欲快速崛起,合资品牌在之中的兴衰,会有很大影响。

合资品牌如能快速回暖,一定程度上将为消费信心的回归注入深层活力。

不过,冲突点也正在于此,相比豪华品牌、中国自主品牌比较稳定的发挥,合资品牌的发展模式与当下的市场环境愈发显得脱节。这种脱节,分别关于执行力、利润分配、造车理念三个比较大的角度。

执行力和利润分配两点,很好理解。合资企业为中外双方合营,中方多为国企,外资的目的也很明确,既要保障市场占有率,也要保障自身既定的利润目标。因此,像是中国自主品牌的很多市场行为,在合资品牌中阻力很大。如,舍弃相对较大部分的利润,去刺激销量、保障市场占有率,是比亚迪、长城、吉利等车企们可以做到的,而在合资品牌中,要保障双方利润,这点很难。

另外,还关于造车理念。尽管近几年很多车企都在加大中国市场的研发权重,比如一些专供中国市场的车型推出,不过整体造车理念仍然是,从国外研发中心引入技术为主。少数车企在开发过程中,关键技术的进展是引入中国团队的,不过更多的匹配,在于外观、配置选择(中国团队来推测中国车主的配置喜好,并在新车落地过程中进行匹配)等门类。

所以,对于合资品牌来说,其实解决方案很明显,就是以中国市场为落点,来调整自己的研发、造车逻辑与节奏。好消息是,很多车企都在如今开始选择这样做,不过挑战也是,中国品牌已经把相关的内卷拉到了一个新高度。

一些主流品牌的主流车型,基本上做到了1-1.5年就进行大改款,甚至是3年左右完成换代。这远比合资品牌们常规的5-7年,要快很多。对全世界的消费者来说,买新不买旧其实都算是一条通用规则,同样的价格,显然更愿意买配置、设计等领域,更高、更多的新产品。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