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58必威网

尼古拉的陷落,美国造车新势力的不堪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22-10-21 11:13:00
热度:324

尼古拉的陷落,美国造车新势力的不堪导语Introduction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得愈发汹涌的背景下,骗子与小丑永远比实干家来得更多。作者丨曹佳东责编丨杨 晶编辑丨朱锦斌每当特斯

导语

Introduction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得愈发汹涌的背景下,骗子与小丑永远比实干家来得更多。

作者丨曹佳东

责编丨杨    晶

编辑丨朱锦斌

每当特斯拉总以“新能源颠覆者”的身影站在舆论风口,谁能想到当年以「商用特斯拉」自居的尼古拉(Nikola)汽车,会在经历一轮轮的调查与宣判后,被万人唾弃?

从一开始,对于这家美国造车新势力来说,“造车”是假的,构建氢能源社会的畅想是假的,唯有“敛财”才是真的。甚至相较于贾跃亭的FF汽车,其手段更是有过而无不及。

那今时今日,随着创始人——特雷弗·米尔顿(Trevor Milton)被法院判刑,涉案罪名最高可判处其“踩20年的缝纫机”。不管外界如何去看,用“骗局”去形容尼古拉汽车从诞生到消亡的一生,一点都不为过。

早在2020年,美国做空机构Hindenburg Research曾发表一份足够详尽的报告,让这场新能源发展史上荒唐至极的骗局公之于众时,从投资人到政客,从内部员工到旁观者,或多或少已经看清了尼古拉隐藏在面具下的罪恶。

但是,就像当年被扒下底裤的赛麟汽车,看着仓皇逃离美国的王晓麟,试问身在产业转型中的每一个人,谁不想看到狡黠之辈被绳之以法的一天?乱象丛生的新能源发展,是时候需要被肃清了。尼古拉的闹剧,不应该在下个时代被重演。

咎由自取的米尔顿

10月中,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一声清脆的落锤声,让一切划上了句号。

经过长达4周的取证、6小时的法庭审议后,联邦陪审团最后作出了最后的判决。身为尼古拉创始人的特雷弗·米尔顿犯有1项证券欺诈罪(securities fraud)和2项电汇欺诈罪(wire fraud)。

即便在此之后,米尔顿有机会给付一亿美元得以假释。骂名已定,罪孽已经铸下。他就是个彻头彻底的骗子,和那些将行业搅浑,让世界变得混沌的投机者,别无二致。谎话连篇的下场,除了被刻在汽车工业的耻辱柱上,仅能成为行业进程中的反面教材。

翻开米尔顿的简历,且不说他的职业生涯从始至终就和坑蒙拐骗挂钩。单在尼古拉的项目上,论忽悠的能力,米尔顿就远超贾跃亭、王晓麟、乃至黄希鸣等中国PPT造车始祖。为了骗投资人的钱,可谓“煞费苦心”。

而如果说,是新能源产业的热潮,让手握闲钱的资本失了智,在商海茫茫中找到了尼古拉这颗“歪脖树”。那么,由米尔顿一手编织的南柯一梦,在制造产业幻境上足够以假乱真。也正是这一切才促成了后面堪比笑话的故事。

从2016年12月召开发布会向外界展示他们的氢燃料电池卡车——Nikola One,到公布新车路跑视频,再到官宣推出豪华越野车NZT、涉足太阳能储电领域、自主研发电池技术等一系列看似牛气十足的项目,无一例外皆停留在口嗨或是广宣阶段。

相比之下,不只是来来回回折腾FF91的贾跃亭等人,就连恒大汽车的许家印在内的大资本家,显然都差了好几个段位。米尔顿是个骗子,但恰恰是这样一个个骗子令尼古拉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华丽转身。

第一年,尼古拉就A轮融资中谋得了1600万美元,公司估值3亿美元;到了2017年的B轮融资,其金额到了4400万美元,公司估值翻番,达9亿美元;接下来在经历C轮和D轮融资后,尼古拉的估值更是暴涨到了30亿美元……

2020年6月,尼古拉最终借壳上市,此时的公司估值已达33亿美元,并以极速拉升的状态向上飙高。随后的9月,尼古拉与通用汽车公司签署了一份大有前途的合作协议。一通谈判下,后者还有意以20亿美元的价格,买下尼古拉11%的股份。

至此,米尔顿和他的尼古拉将敛财阵地正式搬进了「华尔街」。

当分析师们一遍遍地梳理尼古拉的基盘,谈论着,尼古拉是否有足够资源同时投入氢电+锂电两条技术路线?或是尼古拉卡车的量产能不走代工模式?借机大笔套现的米尔顿,反倒在灯红酒绿中买醉,将添置别墅当作是自己行骗成功的奖励。

如此行径下,属地检察官指控米尔顿,称其利用各类媒体,对尼古拉做出虚假、带有误导性的声明,不就是再正常不过的操作了?

“尼古拉”不会是最后一个

讲真,新冠疫情好转之际,随着现存的实体经济愈发遇冷,来自全球的资金都纷纷聚拢,一股脑地投入美国股市。《华尔街日报》也曾报道称,仅2021年上半年,就有9000亿美元的热钱涌入美国。这一数据超过了投资者投入除美国以外其他资本市场的总和。

大量资本的涌入,又有特斯拉在前作指引,作为为数不多选择在商用市场铺赛道的新势力,想必尼古拉的卡位很契合时机。

在米尔顿为尼古拉打造的世界观中,电动化早已不是它想追求的东西。取而代之的是,尼古拉提供了氢能重卡+加氢站+加氢的完整解决方案,即在生命周期内(7年或70万英里),为客户提供氢能重卡使用服务、无限量氢气使用、整车保养与维修服务。

看到如此宏大的愿景,与其在资本市场苦苦摸索一些潜力股,那些资本巨鳄自然就愿意为尼古拉倾注些时间,在新能源市场发展的下半场赌一把。

其实,华尔街资本游戏的结局无非就两种。要么,待所投股票大涨时套现离场,要么被外界拆穿公司现状被套牢。换言之,想借新能源产业浪潮撬杠杆的,玩得就是个刺激。

但行当下,不管法庭能否还所有投资者一个公道,米尔顿的入刑又能否平息受害者的怒火,试问,尼古拉的濒死究竟又折射出了什么呢?仅仅是米尔顿靠模型卡车骗钱的魔幻故事吗?

一直以来,不只是美国市场,造车新势力就像个打开潘多拉魔盒的赌徒。什么时候能借产业转型的红利挣到钱,从来都是未知的。

回望过去的五年,因杜撰故事而最终翻车的造车新势力真的数不胜数。在中国,除去上文提及的赛麟、博郡,包括奇点、游侠、绿驰、拜腾、敏安等已经消亡的新势力在内,就不下十家。若加上那些半死不活或是有着跨界背景的新能源车企,更是无法统计。

而早在今年年中,埃隆·马斯克曾对同为美国新势力的Lucid和Rivian的未来同样给出预判,“除非他们能大幅削减成本,否则将深陷困境,最终会像除特斯拉和福特之外的其他车企一样走进汽车公墓。”

紧接着,包括Lordstown、Canoo在内的多家新创车企均爆出经营困难、后续融资停滞、乃至现有资金耗尽等问题。那么,无论从Lucid和Rivian这两家仅有进行量产车交付的新势力身上,能否看到一点作为一家车企该有的样子。马斯克的口不择言,都在说明一个问题,要想在美国成功靠卖电动车回血,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加上,已有失败案例产生。随着此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商用电动车制造商Electric Last Mile Solutions(ELMS)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第一家以SPAC方式上市后申请破产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一切都在指向,美国不是一个能容下造车新势力的国度。

至此,我也更加相信,就美国资本市场现阶段对待新能源产业的态度,尼古拉绝对不是最后一个。况且,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得愈发汹涌的背景下,骗子与小丑永远比实干家来得更多。当资本醒悟时,“恶臭”终究无处遁形。

       原文标题 : 尼古拉的陷落,美国新势力的不堪

32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