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关于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
动力电池:外资虎视眈眈 自主恐受冲击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16-08-02 15:04:03
热度:
动力电池:外资虎视眈眈 自主恐受冲击7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我国将
7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我国将进一步开放多个行业领域,允许外商在自贸区内设立相应领域的独资企业。其中,与汽车零件行业相关的调整包括,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从事汽车电子总线网络技术(简称“CAN总线”)、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子控制器(简称“EPS控制器”)的制造与研发;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从事能量型动力电池(能量密度≥110Wh/kg,循环寿命≥2000次)的制造。 7月27日,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洪接受采访时说:“在WTO开放共享的精神下,合资整车企业股比放开已是大势所趋。《决定》的出台更是释放出重大信号,核心零部件股比放开也是必然。” 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德赛西威”)副总经理段拥政也在采访中提到:“将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放入试点白名单,以及近期关于汽车合资股比逐步解禁讨论不断升温,这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市场自由竞争将成趋势。”
动力电池:外资虎视眈眈 自主恐受冲击 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如火如荼,动力电池作为其关键零部件也引来各方觊觎。公开资料显示,已公布的四批《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包括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多氟多(焦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等共57家企业。 此外,LG化学、三星SDI、松下等外资企业也积极在中国布局,分别建有南京、西安、大连合资工厂,但目前没有一家外资动力电池企业能够进入上述目录。还有传闻称,博世也对动力电池“蠢蠢欲动”,要在中国青岛建工厂。对于国内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河南环宇赛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韩光鑫表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基本都能达到能量密度≥110Wh/kg,循环寿命≥2000次的要求。尽管三元锂电池循环寿命稍差,但能量密度高。” 杨洪也透露,目前我国正在将石墨稀材料与三元锂进行结合,届时动力电池的续驶里程、能量密度及循环寿命都将有较大提高。因此,业内人士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非常乐观。他认为,近两年动力电池产业化能力逐步加快,但与外资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3~5年时间优先发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决定》对动力电池市场的冲击比较大。韩光鑫认为,在自贸区先试点就意味着未来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放开。尽管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差距不大,但大多自主电池企业处于成长期,仍然需要2~3年的培育。目前,外资企业已经对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虎视眈眈”,一旦放开,短期内市场丢失的份额比获得的技术肯定要多。如果放开后,外资进入动力电池准入目录,扶持自主品牌的补贴红利就没有了。 “WTO精神下,开放共享是必然趋势,但动力电池准入目录要设立一定的条件、门槛及审批流程来规范市场。”杨洪呼吁,国家应该对新能源汽车中的一些初创自主品牌企业有一定的优先发展扶持,比如在整车企业配套(电池、电机、电控)中应有1~2种采用自主品牌产品,否则享受不到补贴。只有这样,几年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壮大起来。 1 2 下一页>
动力电池:外资虎视眈眈 自主恐受冲击 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如火如荼,动力电池作为其关键零部件也引来各方觊觎。公开资料显示,已公布的四批《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包括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多氟多(焦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等共57家企业。 此外,LG化学、三星SDI、松下等外资企业也积极在中国布局,分别建有南京、西安、大连合资工厂,但目前没有一家外资动力电池企业能够进入上述目录。还有传闻称,博世也对动力电池“蠢蠢欲动”,要在中国青岛建工厂。对于国内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河南环宇赛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韩光鑫表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基本都能达到能量密度≥110Wh/kg,循环寿命≥2000次的要求。尽管三元锂电池循环寿命稍差,但能量密度高。” 杨洪也透露,目前我国正在将石墨稀材料与三元锂进行结合,届时动力电池的续驶里程、能量密度及循环寿命都将有较大提高。因此,业内人士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非常乐观。他认为,近两年动力电池产业化能力逐步加快,但与外资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3~5年时间优先发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决定》对动力电池市场的冲击比较大。韩光鑫认为,在自贸区先试点就意味着未来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放开。尽管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差距不大,但大多自主电池企业处于成长期,仍然需要2~3年的培育。目前,外资企业已经对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虎视眈眈”,一旦放开,短期内市场丢失的份额比获得的技术肯定要多。如果放开后,外资进入动力电池准入目录,扶持自主品牌的补贴红利就没有了。 “WTO精神下,开放共享是必然趋势,但动力电池准入目录要设立一定的条件、门槛及审批流程来规范市场。”杨洪呼吁,国家应该对新能源汽车中的一些初创自主品牌企业有一定的优先发展扶持,比如在整车企业配套(电池、电机、电控)中应有1~2种采用自主品牌产品,否则享受不到补贴。只有这样,几年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壮大起来。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