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关于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
华为应当尽快、马上宣布造车
华为应当尽快、马上宣布造车上周末逛北京通州的万达广场,华为门店里,问界M5不再是一个纸板,而是实车到店。很多人围着看车。交谈中,看车的人说的都是:这就是“华为汽车”啊。消费者都是这
上周末逛北京通州的万达广场,华为门店里,问界M5不再是一个纸板,而是实车到店。
很多人围着看车。交谈中,看车的人说的都是:这就是“华为汽车”啊。
消费者都是这么说的。华为那边呢?
华为各层级人士,已经不知道多少次否认“造车”,也不知道多少次承诺“不造车”了。
在我看来,这种表态,不仅难以服众,而且不负责任。强词夺理,也让人觉得华为很不诚恳。
华为不应该只享受背书卖车之利,而不负背书卖车之责,应当迅速纠正这种行为,尽快、马上宣布造车,对问界品牌汽车负起总体责任来。
01
华为没有“造车”吗?
“华为不造车”,这个命题,只在一个意义上还成立,那就是:华为没有汽车工厂,没有自己生产汽车。
在这个意义上,蔚来也可以说“不造车”;苹果也可以说“不造手机”。
为什么这么说?
拿问界M5这款车来说,华为深度参与设计、研发,赛力斯生产,品牌、产品由华为发布,销售在华为门店进行。
问界M5由华为团队打造
问界M5之于华为和ES8之于蔚来,有多大差别?
也就是蔚来完全自己研发,而华为没有全部研发,是拿赛力斯的车型来改。售后服务华为目前还没做。其他已经基本没差别。
从消费者层面来说,问界M5发布会是华为开的,车是华为店里买的,如何让消费者不认为这是华为汽车呢?
华为还在反复说“不造车”,已经不能改变造车的实质。
02
为什么华为还在否认?
全天下都说华为造车,华为自己还不松口。这有啥可坚持的?
可能有三个理由。
一是华为董事常委会和经营管理团队(EMT)都有决议,明令不能造车,后一个决议还说:“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在这样严厉的禁令下,华为消费者事业部即便事实上造车了,明面上也不能和公司决议冲突。
二是,华为汽车BU还想做各家车企的超级供应商,一旦造车,可能被其他车企视为对手,而不愿意再用华为零部件。
三是,华为门店除了卖赛力斯,还想卖其他华为INSIDE的品牌车型,包括极狐、阿维塔,以及尚未露面的和广汽合作的车型。如果宣布造车,那么其他车企就不愿意把车交给华为卖了。
这三个理由,基本都不成立。
第一个理由中,华为消费者事业部实际上已经违反了公司决议。决议说,“不造整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如我们上面分析,“不造整车”只在没有汽车工厂的意义上还成立,而就问界M5的操作而言,已经远超“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定位。
在发布问界M5时,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说:
“对于问界M5的设计,我对团队提出的要求是,按照百万豪车的标准,百万豪车的外观、内饰、性能、体验和质量要求来打造我们这款车,我们这个车的底盘是非常高端的,百万豪车的底盘。”
显然,华为直接定义了这款车,这还能说聚焦ICT,帮助车企造好车吗?华为工业设计团队承担了设计,这还是ICT的范畴吗?
对此,华为的董事会常委会和EMT,本质上已经认可余承东的做法。也许,余承东采取了步步为营的策略,当生米煮成熟饭,两大管理机构觉得名义上还能过得去,就默认了造车的现状。
《电动汽车观察家》2021年6月8日制图
至于第二和第三个理由更是不成立。对于其他车企而言,华为在问界M5上的角色究竟是什么,心知肚明。想借反复强调不造车来安抚其他车企,那是当其他车企是傻子吗?
车企将另一个企业视为对手,不在于另一个企业是不是有自己的汽车工厂。蔚来现在也没有工厂,也没有“造车”,其他车企照样想把蔚来打下去。
只要你在运营一个汽车品牌,定义一个汽车产品,销售一款车,那你就已经是其他车企的对手了。
不管你嘴上说什么。
首页 下一页 上一页 尾页-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缺点2023-11-30
-
常州纯电动汽车:重大利好 高速电动出行2023-11-30
-
一文看懂电动汽车是否能全部取代燃油车?2023-11-30
-
插电混动和纯电动汽车孰好孰坏2023-11-30
-
补贴下坡 限行助推电动汽车销量2023-11-30
-
电动汽车增程 甩掉里程忧虑2023-11-30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工作原理2023-11-30
-
“十三五”电动汽车展望 电池决定发展重点2023-11-30
-
后补贴时代 电动汽车零部件出路在哪?2023-11-30
-
今年将引进换购纯电动汽车1230台2023-11-30
-
2018年纯电动汽车强势来袭 你准备好了么2023-11-30
-
看到国外电动汽车涌入 日本汽车厂商该紧张了吗?2022-02-22
-
已完成全阵容电动产品布局,丰田汽车会是电动汽车后起之秀吗?2022-02-22
-
春运放大电动汽车充电难题2022-02-22
-
百亿跨界造车,市值两天暴增300亿!立讯精密又找到了新出路?20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