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58必威网

买车不只看logo,造车不要信ppt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时间:2021-04-14 18:06:54
热度:

买车不只看logo,造车不要信ppt4月12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再次”回应了外界关于华为造车猜想。“2018年,华为就明确了‘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的策略,这个决策到现

4月12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再次”回应了外界关于华为造车猜想。

“2018年,华为就明确了‘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的策略,这个决策到现在为止没有变化。”

“未来,华为将强力投资智能汽车产业部件,做智能汽车增量部件提供商,用ICT能力赋能汽车行业,以及开拓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与车企打造子品牌汽车。”

“以后大家看到车上有这个品牌(Huawei inside),就知道是华为参与了。但不是所有合作汽车都会有这个logo,只有使用了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才会有这个logo。”

将发言中的重点提炼一下,徐董像是在说“华为是有能力造车的,只是想不想的问题。”

那么华为一旦想下场造车了,是不是就得“一将功成万骨枯”?

当然,和揣摩徐董的意思相比,更重要的是华为要给汽车“贴牌”了。首批“Huawei inside”标识未来将出现在北汽、广汽、长安部分新车的屁股上,既丰富车评人在解读新车外观部分时的素材内容,又用或将产生的溢价空间将“华为造”和“非华为造”区隔开。

那时,你买的任何一辆带着“Huawei inside”的车,都不再是一辆普通的车,而是李宁限量版球鞋,是国货之光。

且不论老百姓会如何看待这一串字母,估计 “贴牌”的车企心中已然暗喜:我连国内ICT领域的龙头都拉进来了,这下我再说自己“高端、智能、科技”,你们就没话说了吧?

逻辑很缜密,好比王者峡谷里那些开局打出“稳住,我们能赢”的选手,在对方推掉我方高地水晶前狠狠地撂出一句“带不动”之后,似乎就让自己全局0杀的战绩带上了“正确性”。

什么是“正确性”?这是当前汽车行业里的大趋势。比如谈新能源一定要提到氢能,聊电气化一定要唾弃混动——否则就不配受到资本市场祝福和得到马斯克鼓励。

现在是讲智能不拉上华为,不配听到业界的掌声。

如何界定“正确性”呢?只需要拆解“新能源”字面意思就可以:凡是传出了与“芯”(汽车芯片)、“能”(动力电池能源)、“源”(自动驾驶源代码)有关的消息,别犹豫,直接上头就行。

反之,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如果谁还再敢继续烧煤炼钢做传统的生意,就要被时代的洪流卷上滩涂,被曝晒、被风干、被沙化。

八个字总结:科技强车,干就完了。

除了车企在主动联合科技公司造车之外,科技公司自己也在主动要求参与造车。说不清开发布会、讲话、合影到底有什么魔力,好像做完这一整套流程,大家就都会含住金汤匙,下一刻就能抽出来铲一块蛋糕到自己的盘子里。

这支分蛋糕的队伍浩浩荡荡,刚刚走过去的就有攥着1080亿的小米,捏着3100万台车辆、5.5亿用户和千万司机数据的滴滴,掖着一套智能驾驶系统与软硬件方案的大疆。

他们分别又可以被看作是“智能家居领域龙头”、“出行领域龙头”、“无人机领域龙头”。随便拎一个出来,多少也能跟华为这个“ICT领域龙头”一同在新闻稿里出现。

而这些“龙头”目前无一例外地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无论要自主造车,还是要帮忙造车,都得先收购或者联合一家车企。你看,在这个“软件定义汽车”口号铺天盖地的年代,软件在定义汽车之前,还是得先征求汽车的意愿。

假设汽车答应了呢?保不齐你就会从未来更多车企的新车屁股上看到“xiaomi inside”、“didi inside”和“DJI inside”。

当然,所有“inside”的技术只要符合车规级标准和得到完善应用,均利于汽车制造业升级并能惠及民生。只不过,自那时起,你买的任何一辆贴着“inside”的车,就又都恢复成一辆普通的量产车,是李宁平价球鞋,是大众化产品。

无论车上贴哪个“龙头”的“inside”都不能幸免。

那么,不如赶在更多的“龙头”亲自下场造车之前,赶在新能源盛世来临之前,赶在大家还没被拉到同一“智能化”起跑线上之前,将“增量”希望寄托到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上的车企们就好好想想吧。

就想自己除了暂时能比别人多个logo,还多了点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