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关于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
秘密赴美IPO,1000亿美元下场造车,滴滴能过这一关吗?
秘密赴美IPO,1000亿美元下场造车,滴滴能过这一关吗?造车的队伍里又多了一员大将——滴滴。滴滴的入局毫不意外,甚至有点“迟钝”。过去的五六年里,从贾跃亭跨界造车开始,这条赛道上
造车的队伍里又多了一员大将——滴滴。
滴滴的入局毫不意外,甚至有点“迟钝”。过去的五六年里,从贾跃亭跨界造车开始,这条赛道上跨界的人越来越多。
耳熟能详的有“铁娘子”董明珠、“野蛮人”姚振华、许家印、小米雷军……
截止到今天,跨界造车的还未有哪家的车真的实现了量产,反倒是那些造车新势力走在了前列。
如今,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均在美国上市,市值也远远超过了一众老牌车企,他们的案例让很多“门外汉”看到了希望,也看清了未来的方向。
时代对创新者总是宽容的,特斯拉创造了一年十倍的神话,以不及丰田十分之一的产量,市值超越丰田两倍,成为全球第一大车企。
最先看到大出行领域机会的是压中全球最大互联网公司之一的孙正义。
在第一期1000亿美元的愿景基金中,他把全球能投资的出行领域的企业投了个遍,尽管后来Uber上市并没能给他带来想象中的收益,Wework也几乎让他沦为“笑柄”。但这都不妨碍他在出行领域的卓越眼光。
实际上,从2013年起,孙正义就开始对全球主要的出行领域企业进行突击入股,Uber、滴滴、Ola、Grab、99Taxis、Taxify、Careem都接受了孙正义的投资。
对这些打车软件平台,孙正义投资金额超过了200亿美元。
也许在投资这些企业的时候,孙正义心中关于大出行领域的未来就已经想得十分清楚了,一方面是软件服务,另外一方面就是出行工具。
打通出行领域的上下游,未来才能有更多的话语权。
2017年,软银联合通用、宝马、丰田等公司对自动驾驶公司Nauto投资了1.59亿美元。2018年5月,通用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Cruise获得了软银22.55亿美元的投资,切入自动驾驶板块,是大出行领域的一个环节。除此之外,软银自己也培育团队切入自动驾驶领域。
在软银的构想中,未来交通应由电动车、无人驾驶和车辆调度三部分共同组成。因此,不断地加注才能赢得更多的筹码。
软银对滴滴的投资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个观点。
早在2017年,软银两次向滴滴投资了80亿美元,其后软银又从阿里的手中以6.39亿美元的价格取得了滴滴5%股权,以20%的股权成为了滴滴最大的单一股东,其后更是和滴滴在无人驾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合作。
孙正义认为,“目前的投资都是最初的投资,它们的边际回报率为20%甚至更多,未来不管发生什么,自动驾驶都会来到,当自动驾驶汽车出现的时候,提供打车服务的成本会变得非常具有效率”。
目前,孙正义投资的Uber和滴滴已经成为大出行领域最有可能成功的企业。滴滴的自动驾驶部门也已经独立,并且近期,滴滴也再融资了5亿美元为其输血。而这家独立公司的首轮5亿美元融资就是由软银愿景基金2期领投的。
4月9日,路透社消息称滴滴已经委托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来牵头其IPO,计划本月秘密提交纽约上市申请,预计最快将在7月挂牌上市。
根据此前的报道,滴滴希望IPO时估值能达到1000亿美元,如果滴滴上市,那么软银将成为最大的受益人。
但4月10日,阿里被罚182亿,滴滴、美团等企业也涉嫌垄断,这也给滴滴IPO增添了变数。据悉,1月25日滴滴移动、软银股份因为垄断曾被市场监管总局分别罚款50万。
综合而言,如今造车市场大局未定,各家也已经大肆地跑马圈地,尽管现在滴滴存在变数,但是未来滴滴还会造车,也还会继续冲击IPO。
-
电池领域商业纠纷,高达117亿赔偿金额2021-04-13
-
拜登计划投入1740亿美元支持电动汽车行业2021-04-09
-
小米官宣100亿美元造车,拭目以待!2021-04-08
-
美国重启基建!拜登2.35万亿美元刺激方案保全民就业2021-04-01
-
小米集团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豪掷100亿美元!2021-03-31
-
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正式宣布进入造车领域!2021-03-30
-
长城董事长张天羽宣布长城汽车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规划2021-03-29
-
哈弗H6就多年霸占中国SUV领域的销量第一的宝座2021-03-26
-
一起玩?华为10亿美元收购小康股份,小牛电动收购北汽新能源2021-03-17
-
发力新能源汽车领域 小康股份牵手华为2021-03-10
-
英洛华:公司生产的钕铁硼磁性材料产品 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领域2021-03-10
-
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特斯拉股价跌至600美元以下!2021-03-09
-
宁德时代为何能在动力电池领域“赢者通吃”?2021-03-07
-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氢能源汽车几乎已经输掉了?2021-03-03
-
吉利、沃尔沃合并方案:保持独立公司架构拓展合作领域202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