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关于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
技术、资金跟不上就被踢出局! 动力电池行业“马太效应”凸显
技术、资金跟不上就被踢出局! 动力电池行业“马太效应”凸显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达155家,到2017年降为约130家。有机构预测,2018年6月底,我国动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达155家,到2017年降为约130家。有机构预测,2018年6月底,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有可能只剩下105家。在技术快速迭代、价格不断下探的过程中,一旦技术或资金跟不上市场的发展步伐,动力电池企业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危机。
今年4月,不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企业相继发布了2017年业绩报告,其中多家企业出现了业绩增速放缓的现象,净利润下滑明显。
在政策红利的吸引下,近两三年国内大批中小电池企业一拥而上,急速扩张加大产量,动力电池行业一片红海。动力电池出现产能过剩,我国锂电池出现结构性过剩。同时,随着新建动力电池项目要求、高能量密度补贴系数等政策,以及日韩电池企业陆续回归中国市场,动力电池行业开始进入淘汰状态。据相关信息显示,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经从2015年的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三分之一的企业已被淘汰出局。
据SMM了解,2018年上半年国内电池企业市场行情一般,1-6月电池企业订单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只有去年的四分之一。
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 补贴政策退坡
生产动力电池必不可少的钴、锂等原材料,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价格都上涨迅猛。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开发技术出现瓶颈,整个产业链生产成本压力陡升。
同时,补贴退坡也是2017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关键词。按照《关于2016年-2020年新能言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2017年至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年至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
由于受到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影响,不少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了压缩生产成本,将压力传导给了动力电池企业,不断倒逼电池厂商下调价格,导致动力电池企业出现了资金问题以及经营困难的现象。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也有了全新的要求,补贴分档从3档增加到了5档,补贴门槛也从续航里程100公里提高到150公里。由于补贴标准调整太快,不少以生产低能量密度锂电池的企业还未来得及转型,不少电池企业的业绩基本都发生了大幅的下滑。
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及补贴退坡的双重影响,动力电池企业要在原材料日益增长的趋势中保持竞争力,不少选择了与上游供应链企业签订合作或入股。通过保证充足的资源供应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此外,还有不少电池企业与车企建立了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电池厂与整车厂合资建厂,扩大产能降低售价。如国轩高科、孚能与北汽集团,宁德时代、多氟多与吉利集团,以及宁德时代与宝马的合作等。通过与车企建立长期合作,保证产品稳定的销售渠道,从而降低电池价格下降对盈利空间压缩的影响。
加强高能量密度电池研发 迈入高端产能
在政策的驱使以及技术条件的限制下,目前纯电动车型只有选择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即便是转型较早的宁德时代,依旧有近一半的磷酸铁锂电池的产能,三元锂电池产能更多还只是处于规划中。因此也出现了动力电池公司供小于求的局面,结构性产能过剩以及结构性产能不足的情况同时存在。
锂电池产品除了做成动力电池外,还可以做成储能电池,两者之间动力电池的价格更高一些,与动力电池不同,储能电池对能量密度的要求不高,但对电池的安全性与寿命的要求极高,比如磷酸铁锂电池,由于能量密度比较低,在动力电池领域逐渐被三元锂电池取代,而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非常好,大多数储能电站都选择磷酸铁锂电池作为储能电池,事实上,正是由于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比亚迪曾长期将其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首选电池,也正因如此,在逐渐强调长续航里程的今天,比亚迪的锂电池产量被主打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宁德时代超越。
纵观整个动力电池产业,目前国内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补贴政策对电池性能的要求、新建电池项目投资的标准、白名单引入日韩列强、优质电池企业在上下游的纵深布局……这一系列动作将推动电池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竞争的快速优胜劣汰,如何在竞争中确保优势地位?淘汰过剩产能,布局新产能,投入新技术研发,与车企深入绑定……这都将成为电池企业战略规划的方向。
-
空间、过剩并存 动力电池产业“马太效应”初现2017-06-27
-
动力电池跟不上新能源车速度:是促进or遏制?2017-06-26
-
【聚焦】动力电池“马太效应” 企业如何绝地反击?2017-06-01
-
新能源汽车行业动态点评:政策利好驱动产销再超预期,自主品牌受益明显2016-04-28
-
电池技术跟不上 纯电动车“难敌”混动车2016-03-18
-
动力电池技术跟不上 纯电动车“难敌”插电混动车2016-03-17
-
江苏省“桩跟不上车”难题有望缓解201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