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关于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
电池回收——不容忽视的战略资源
电池回收——不容忽视的战略资源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式发展,储能电池同时也面临着回收和梯次利用等问题。相关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式发展,储能电池同时也面临着回收和梯次利用等问题。相关的成本与环境压也创造了新的产业机会。今天笔者跟大家探讨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产业的现状与未来。
前言
政策酝酿回收商业化路径,2018 年市场启动
自2014年以来动力电池销量实现超高速增长,电池回收问题浮出水面。电池回收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
一方面,动力锂电池若不及时系统处理回收,将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另一方面,电池回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闭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资源的重复利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自2009年以来,国家已相继颁布出台数十项规章政策,政策密集出台正在加快2020年以前电池回收实现商业化。
动力锂电池主要回收资源及污染来源
2009年6月,工信部出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首次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提出了电池回收的要求,将其作为行业的准入条件,开启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发展序幕。2015年3月,工信部发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鼓励回收企业应会同整车企业研究制定回收再利用方案。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率先确定对电器电子、汽车、铅酸蓄电池和包装物等四类产品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责任人是生产者。这表示电池厂商可以自行构建回收网络,也可以与供应链中的其他厂商如整车厂、材料厂或第三方回收公司合作,开启了以电池厂为核心的电池回收行业商业模式。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要求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应负责建立废旧电池回收网络。
2018年3月2日,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国家能源局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到2020年建立完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形成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创新商业合作模式,加速推动电池回收的商业化、体系化。
动力电池自2014年开始实现超高速增长,至今已有四年以上历史。目前大部分动力电池厂向主机厂销售质保8年,2016年以前仍有5年质保,但考虑早期电池生产仍未成熟,假设实际使用寿命4年,系统能量密度按照每年提升约15%。经测算,2018年开始动力电池报废量将呈翻倍式增长,2018-2020年报废量分别为3.95万吨、15.27万吨和27.73万吨,合计近50万吨。
电池厂布局提速,变现渠道价值
目前我国的整体产业闭合度不高,整体效率偏低。主要体现在
① 池回收总量仍然较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史较短;
②回收网络不健全,回收系统尚未建立,厂商回收体系多级而复杂;
③环保风险大,正规且实力雄厚的企业不愿意冒险进入锂电池回收业务,而技术偏弱的小公司则可能扰乱市场,带来严重的环境和安全隐患。
国家一系列制度的出台促进了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并引导了产业商业模式的形成,逐渐形成了第三方机构、材料企业和电池企业的三方势力。
(1)第三方回收企业,以格林美、芳源环保、湖南邦普、赣州豪鹏、金源新材等为代表,深耕锂电池回收和再生利用多年,拥有专业的回收技术、设备、方法、资质和回收渠道等优势。
目前电池回收市场主要竞争企业仍然以第三方为主,第一梯队企业包含湖南邦普、格林美、江西豪鹏,合计份额超过90%。第三方企业跻身龙头地位均依赖于中下游企业的合作对回收渠道的把控,比如湖南邦普与宝马/CATL、格林美与比亚迪、江西豪鹏与北汽新能源。
2016年电池回收市场份额
(2)锂电材料企业掌握矿物资源或生产四大材料,包括华友钴业、厦门钨业和赣锋锂业、宁波金和等。2016年2月,赣锋锂业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西赣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建设含锂金属废料回收循环利用项目;2017年3月,华友钴业已经完成对韩国TMC公司70%股权的收购,开启了境外锂电资源循环回收利用的布局;2017年8月,寒锐钴业全资子公司赣州寒锐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建设锂电池废料回收和湿法冶炼生产线项目。
锂电材料系商业模式
材料企业通过自建或收购锂电池回收企业的方式布局末端锂电池资源回收,拓展原料供应渠道,提升产品毛利和盈利能力,完善产业链布局,打造材料体系闭环。然而由于缺少对电池终端应用场景的对接,材料企业难以保证获取回收资源的渠道。
(3)以CATL、比亚迪、国轩高科、中航锂电、深圳比克等为代表的电池被称为动力电池系。由于政策法规规定动力电池生产回收的责任方是生产者,动力电池企业将逐渐成为电池回收商业模式的主流。2016年起,各大电池生产商纷纷开始与材料企业和第三方机构以多种方式布局回收市场。
电池企业一方面通过与第三方回收企业合作获取其技术专业性,另一方面通过与材料及整车企业深度绑定实现资源和终端的控制能力,实现成本优势和供应链稳定,将可充分变现所处产业链中间环节的渠道优势,打通原料供应和终端应用的闭环系统。
动力电池系商业模式
上一篇:2025年电动车可能比燃油车便宜
-
商机在前,规模将达百亿,但动力电池回收网络还没建好2018-03-26
-
上汽与宁德时代再合作 推进动力电池回收2018-03-25
-
动力电池今年或迎首批退役潮 资本抢滩百亿回收市场2018-03-24
-
第一轮动力电池报废期到来 梯次利用规模将远大回收拆解2018-03-21
-
动力电池“退役期”显商机 新能源企业抢滩回收市场2018-03-21
-
百亿新风口 动力电池回收“艰难”起步2018-03-20
-
新能源车电池回收就该“谁的孩子谁抱走”2018-03-20
-
政策加码资本涌入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化艰难破冰2018-03-19
-
完善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体系2018-03-16
-
浅析动力电池回收:监管难点待解2018-03-16
-
谈动力电池回收:首批车用电池迎来“退役”期2018-03-16
-
国际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路线及企业概况2018-03-15
-
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加速成形2018-03-15
-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箭在弦上2018-03-14
-
政策先行 新能源车回收利用箭在弦上2018-03-13